词语站>诗词古文>谢朓生平

谢朓生平介绍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查看谢朓的诗词古文

相关评价

  谢朓的诗当然也不无缺点。譬如它们往往不能做到全篇尽善尽美;与篇首相比,结尾显得比较平踬。因而它们只能是向盛唐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中间”作品。然而正因为如此,它们在文学史上就愈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吟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这是对谢朓诗歌的最恰当的评价。李白自己一生追求的便是像谢朓诗歌所体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此外谢朓的诗歌,对盛唐“诗佛”王维、“诗圣”杜甫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谢朓在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

生平

世家传承
  谢朓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491年),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朓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年)出为宣城太守。建武四年(497年),谢朓被任命为齐明帝萧鸾天生残废的长子萧宝义的镇北谘议、兼南东海太守。

少学成名
  谢朓青年时代即以文学知名,《南齐书》本传称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朓善草、隶书,长于五言诗,好奖掖人才。

因功升任
  岳父王敬则被迫谋反,第五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谢朓扣住来人,径自告发。王敬则被族灭,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王敬则之女常怀刀想向谢朓报仇,谢朓不敢与她相见。为吏部郎,沈昭略对他说:“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但恨今日刑于寡妻。”(一说,讲此话的人是范缜)
  这时萧鸾已身染沉疴,而北魏军队常渡江骚扰,南北兵刃数次相接。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朓不预其谋,反遭诬陷,下狱而死。谢朓临败叹道:“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

辞官谢世
  当时,谢朓的岳父王敬则任会稽太守。因为他是齐武帝的心腹猛将,开国大臣,所以萧鸾对他很不放心,加重兵以监视。王敬则怖惧万状,深感大祸临头。他的第五个儿子王幼隆派人到南东海治所与谢朓密谈。谢朓深怕自己被卷入,扣住来人,径自告发。王敬则被族灭后,谢朓因功升任尚书吏部郎。
  然而谢朓还是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同年初秋,萧鸾死去,他的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第二年,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祏、江祀、刘沨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朓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时年三十六岁。
  对于谢朓的死,前人颇有议论。今天看来,他的死能反映出齐代乱世的时代特点;谢朓的自我矛盾和畏祸心理,也是当时士大夫阶级的通病,我们不宜对他过于苛求。我们不妨假设:以谢朓这样逸兴壮飞的才情,如果他能再活上三十六岁的话,我们将多读到多少“清水出芙蓉”般的诗篇!
  谢公宅:谢公宅位于当涂青山,为南朝宣城太守谢脁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谢脁诗、书、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诗,有山水诗祖之称,李白对其推崇备至,曾明确表示死后要与谢脁结为“异代芳邻”,留下了文坛千古佳话。
  马鞍山市博物馆谢朓雕塑,雕塑家唐亚明根据谢朓诗境创作的谢朓像。

猜你喜欢

  • 陈凤仪

    陈凤仪(?~?)北宋成都乐妓。与张安道(方平)同时,为其所宠爱。陈凤仪作歌《一络索》赠送他。今存词1首。作品辑如《全宋词》

  • 张本正

    张本正,惠州人。明英宗正统间龙川所千户张广子。事见清光绪《惠州府志》卷四五。

  • 周端朝

    (1172—1234)温州永嘉人,字子静,号西麓。周鼎臣子。初为太学生,赵汝愚罢相,与同舍生救之,致祸,转徙十七年,授徒自给。后放还,登宁宗嘉定四年进士第。官至刑部侍郎。卒谥忠文。

  • 萧纲

    萧纲(503―551),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年)为侯景所害。

  • 李慈铭

    李慈铭(1830~1894)晚清官员,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 杨绘

    杨绘(1032年~1116年),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绵竹(今属四川)人。公元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登进士第,历官荆南府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后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晚年弃官南下,来海阳县官溪都(今榕城区仙桥、梅云一带)定居,创槎桥村。杨氏一支在此繁衍生殖并蕃迁潮汕各地。杨绘被潮汕大多杨姓居民尊为始祖。杨绘墓位于仙桥钱岗山西北坡,坐东朝西,是一处宋代古墓。杨氏宗祠位于揭阳市仙桥街道槎桥社区东联村,建于清初,为三厅式灰、木、石构筑庙堂。揭阳市政府于2005年7月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将杨绘墓及祠堂列为古墓葬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史达祖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过幕僚。韩侂胄当国时,他是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拟文书。韩败,史牵连受黥刑,死于贫困中。史达祖的词以咏物为长,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沉痛的家国之感。今传有《梅溪词》。存词112首。

  • 赵延寿

    赵延寿(?—948年),本姓刘,镇州(今河北正定)人,后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养子。少美容貌,好书史。初仕后唐,尚后唐明宗兴天公主,为汴州司马,迁汝州刺史,历河阳、宋州节度使;入为上将军,充宣徽使,迁枢密使,镇守徐州。长兴三年,加同平章事,出为宣武、忠武两镇节度使。后晋天福元年,为契丹所获,出任幽州节度使,迁枢密使,兼政事令。十二年,授中京留守、大丞相。天禄二年,卒。

  • 憨山德清

    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德清精通释、道、儒三家学说,主张三家思想的融合。倡导禅净双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见解颇与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契。中国禅宗的祖庭—曹溪,经过憨山德清的锐意经营,由荒废恢复旧观,因此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其功德巍巍,为后人所敬仰。

  • 朱斗文

    朱斗文,字彦章,号北湖居士,丹阳(今属江苏)人。《至顺镇江志》卷一九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