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吕需生平

吕需生平介绍

生于明正德甲戌(1514年),仁和塘栖里人。从小聪慧,日记千言。稍长,倜傥有大志,习举子业,善属诗歌,下笔立就。工书画,贯串诸家,放达不羁,志在四方,慨然有古豪举之气。1530年前后,吕需曾求教于湖州长兴人顾箬溪(应祥)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后任刑部尚书,(按顾应祥约在1516年后奔母丧离职,在湖州住了十五年。)顾以小友待吕需。>>查看吕需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嘉靖十年(1532)吕需十八岁,时任提学副使的徐阶来浙江督学,试以《谈天雕龙论》,吕需对答如流,徐阶大奇之,擢拔为第一。

  之后吕需入南京国子监读书。而徐阶又正好调任南京国子监司成(相当于校长)。吕需正式成为徐阶的门生。

  由于吕需所作文章简洁朴实,不合科举考试程式。屡试不第。遂纵意词章,博精韬略,致力以经世之业。

  嘉靖二十四年(1545)前后,吕需31岁左右,曾去北京拜见当时的朝廷首辅夏言(桂洲),受到夏桂洲“倒屣以迎”的礼遇。(当时徐阶在吏部任职。)

  夏言(1482~1548),字公瑾,桂洲。江西贵溪人。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7) 位居内阁首辅。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六月,严嵩代替夏言进入内阁。嘉靖二十四年(1545)十二月,世宗召还夏言,并且加少师勋号,位在严嵩之上。

  嘉靖二十五年(1546)四月,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的曾铣向朝庭上收复河套的建议,内阁首辅夏言给予了全力支持,吕需积极参与了夏言,曾铣议复河套的活动。曾持阁议往来宁夏东西间,屡建奇画,逐虏出河套。旦暮有封狼居胥意。然而,外有咸宁之间谍(注:指咸宁候仇鸾诬告),内有严分宜(嵩)之挤排,遂使大功终堕,国境沦夷。议复河套功亏一篑,曾铣获罪,又牵连夏言。双双招致杀身之祸。

  在这一事件中,吕需机警蹈晦,不及其祸,返归塘栖。

  当时正是倭寇肆虐江南之际。

  嘉靖三十三年(1554)世宗钦命胡宗宪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嘉靖三十五年(1556)岁丙辰,徐文贞入阁任亚相,梅林胡宗宪总督四镇,击倭海上。驻军于云间,桐乡等地,当时其幕中有语溪(崇德)人吕纳言,知悉吕需与徐文贞交厚,向胡宗宪告知,胡宗宪因以客礼见吕需。并对吕需十分器重。委心天下事焉。

  同年,胡宗宪派吕需去都中拜谒徐文贞。

  吕需归来,向胡宗宪具陈所授方略。

  从此,两人交情愈深。胡宗宪治军桐乡、海盐,每次经过塘栖,必造访吕需家。一切大计,皆与吕需商讨。自大将偏裨以下,指示悉当,卒擒徐明山、汪直二巨寇,四镇始安。

  嘉靖四十一年(1562),吕需已经四十八岁。这一年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

  胡宗宪劝吕需入仕,谒选得鸿胪寺丞。但不久就辞官回到塘栖。

  同年(1562年)奸臣严嵩倒台,胡宗宪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弹劾为“严党”被逮捕押解进京。

  胡宗宪到京之后,世宗念其抗倭的功劳,改变了主意,降旨道:“宗宪不是严嵩一党,自任职御史后都是朕升用他,已经八九年了。而且当初因捕获王直而封赏他,现在如果加罪,今后谁为我做事呢?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嘉靖皇帝为胡宗宪网开一面,给了他一条生路。嘉靖四十二年(1563)春天,胡宗宪回到了老家绩溪。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就在胡宗宪回乡快两年的时候,灭顶之灾从天而降。

  事情的起因还是离不开严嵩父子。曾经协助胡宗宪抗倭的罗龙文犯罪被抄家,在对罗龙文抄家时,发现了胡宗宪被弹劾时写给罗龙文求严世蕃作为内援的信件,信中附有自拟圣旨一道。世宗闻听此事后大怒,对胡宗宪降旨问罪。

  这年十月,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洋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迟迟没有结果。

  胡宗宪彻底绝望了,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年五十四岁。

  这一年吕需也已五十挂零。

  这以后吕需基本上留在家乡塘栖附近兴学校,举讲会,培养后学。

  隆庆二年(1568年)徐阶致仕(退休)。

  又过三年徐阶家被监察御史海瑞和苏松兵备道蔡国松查办。政敌高拱欲致其死地。当时为保全老师徐阶,吕需曾持徐阶写的书信赴北京面谒时任朝庭首辅的高拱。

  塘栖志载有陈继儒仲醇述吕山人事略曰:

  “。。。。。。吕水山一生轶事颇多,而可传者,莫如为文贞致书一事。保全文贞不为无力,好任侠而不诡于正,是值得徐文贞引为心腹的。”

  吕需少年志向高远,刻苦求学,胸怀经世济国宏图大志。由于时代风云变幻、人生际遇坎坷。让吕需怀奇不售。他应是熟读陆放翁的“诉衷情”的,他也和放翁一样“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吕需弃官回乡后开堂讲学,他与德清许孚远(1535-1604)、栖里卓徵甫、胡元敬等友人诗文倡和。培育后学,乡后辈胡允嘉,卓去病是其最为赏识的后学。

  塘栖一年四季盛产水果,是江南的花果之地。吕需还将外地加工蜜饯的技术带回塘栖,逐渐形成塘栖特色的蜜饯——糖色。清代以后,塘栖人将吕需视为塘栖蜜饯业的祖师爷,康熙年间张之鼐在《栖里景物略》中称:“(塘栖蜜饯)盖皆起于水山吕公,京省驰名。”

  明万历21年(1593)吕需溘然长逝,逝时香风袭人,享年80岁。

猜你喜欢

  • 杜公瞻

    杜公瞻,生卒年不详,隋代文学家。中山曲阳(今河北保定一带)人。隋卫尉杜台卿侄子,官安阳令,曾奉敕编纂《编珠》,今存诗一首。杜公瞻为宗懔《荆楚岁时记》作注,并有意识地将《荆楚岁时记》所记南方风俗与北方风俗进行比较。后来,《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荆楚岁时记注》一起流传,人们习惯上仍将其称作《荆楚岁时记》,从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国南北方的岁时风俗荟萃于一书之中,对中国岁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李东阳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文徵明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韩疁

    韩疁,生卒年不详,字子耕,号萧闲,有萧闲词一卷,不传。共存词6首。赵万里有辑本。

  • 潘牥

    潘牥(fāng)(1204——1246)字庭坚,号紫岩,初名公筠,避理宗讳改,福州富沙(今属福建)人。端平二年(1235)进士第三名,调镇南军节度推官、衢州推官,皆未上。历浙西茶盐司干官,改宣教郎,除太学正,旬日出通判潭州。淳祐六年卒于官,年四十三。有《紫岩集》,已佚。刘克庄为撰墓志铭。《宋史》、《南宋书》有传。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岩词》一卷。存词5首。

  • 刘开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人,散文家。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十四岁,以文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 曾灿

    (1626—1689)明末清初江西宁都人。原名传灿,字青藜,号止山。曾参南明唐王军事。败后为僧出游。回里筑六松草堂。以后出游东南,居苏州光福二十余年。晚年以笔舌糊口四方,卒于京师。曾选同时人诗为《过日集》,又有《六松草堂文集》、《西崦草堂诗集》等。

  • 郑绍武

    郑绍武,字子纬。归善人。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一六〇〇)举人,为晋江安溪县令,调粤西临桂令。后谢病归,归筑猗园。年八十三卒。有《清溪撮要》、《猗园续录》等书。清雍正《归善县志》卷一七有传。

  • 俞渊

    俞渊,字希曾,号克庵,无锡人。国子生。俞宪长子。

  • 赵崇信

    赵崇信,字继周,一字仲履。顺德人。明世宗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进士,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著有《东台集》。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三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