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宋应星生平

宋应星生平介绍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奉新(今属江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查看宋应星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宋应星幼时与兄应升同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就读。宋和庆是隆庆三年(1569)进士,授浙江安吉州同知,进广西柳州府通判,未几辞官归里,在本乡兴办教育事业。宋应星在家塾中初投师于族叔宋国祚,继而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1558—1638)。 宋应星自幼聪明强记,“数岁能韵语”(作诗),有过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师及长辈喜爱。稍长,考入本县县学为庠生,熟读经史及诸子百家,他在程颐-程灏、周敦颐、朱熹及张载这宋代四大家中,独推张载的关学,从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他对天文学、声学、农学及工艺制造之学有很大兴趣,曾熟读过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96)等书。此外,还喜欢音乐、作诗。他常与同窗好友赴本县风景名胜处郊游,相互催诗,相互激励,纵谈天下事。万历四十三年(1615)宋应星与兄应升赴省城南昌参加乙卯科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29岁的宋应星考取全省第三名举人,其兄名列第六。奉新诸生中只有他们兄弟中举,故称“奉新二宋”。

  乡试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当年秋他们便前往京师(今北京)应次年丙辰科会试,但却名落孙山。他们决定下次再试,为了作好应试准备,宋应升、宋应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当时任洞主的是有名学者舒曰敬(1558—1636)。舒日敬字元直,号碣石,南昌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是个有成就的教育家,“一时名公巨卿皆出其门下”。万历四十七年(1619)是神宗在位时最后一次会试之年,宋应星弟兄与江西其他考生齐会京师,但二兄弟仍未及第。此后,他们于天启及崇祯初年再试,均告失败,从此遂绝科举之念。

县学教谕

  崇祯四年(1631)宋应升由吏部铨选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回乡服待老母。崇祯八年(1635)宋应星任本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教授生员,是未入流的教职人员。该年其兄宋应升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因有政绩,被诰封为文林郎。宋应星在分宜县任教4年,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因为所有主要著作都发表于此期间。

仕途生活

  崇祯十一年(1638)宋应星在分宜任期满,考列优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为省观察使下的属官,掌管一府刑狱,俗称刑厅,亦称司理。他任期未满,于崇祯十三年(1640)辞官归里,十六年(1643)又出任南直隶凤阳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此时已值明亡前夕。宋应星赴任后,州内因战乱破坏,连升堂处所都无,官员多出走。他几经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规模,又捐资在城内建立书院。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初,宋应星辞官返回奉新。当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攻占京师,明亡。四月,清兵人关,建都北京,宋应星成为亡国之民。甲申年五月,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为弘光元年。南明时,宋应星被荐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是介于省及府州之间的地区长官),但宋应星均辞而不就。明亡前,宋应升已升任广州知府,明亡后亦无意恋官,遂挂冠归里。

晚年生活

  宋应星弟兄寄希望于南明,但此政权由阉奸阮大铖、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政权迅即灭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宋应升于1646年服毒殉国。清朝建立后,宋应星一直过着隐居生活,在贫困中度过晚年,拒不出仕,大约卒于康熙五年(1666),享年80。

集述

部分作品

  宋应星除著《天工开物》外,还有《卮言十种》、《画音归正》、《杂色文》、《原耗》、《美利笺》、《乐律》等著作,多已失传。后在江西省发现了宋应星四篇佚著的明刻本:《野议》、《论气》、《谈天》和《思怜诗》。《野议》是一部议论时局的政论著作,对明末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且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思怜诗》包括“思美”诗十首,“怜愚”诗四十二首,反映了作者愤世忧民的感情。《论气》和《谈天》是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从这两篇的标题来看,很可能是《卮言十种》中的部分篇章。

著作价值

  他的著作都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五金”卷中,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地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

  特别是,宋应星注意从一般现象中发现本质,在自然科学理论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首先,在生物学方面,他在《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把我国古代科学家关于生态变异的认识推进了一步,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在物理学方面,新发现的佚著《论气·气声》篇是论述声学的杰出篇章。宋应星通过对各种声音的具体分析,研究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规律,并提出了声是气波的概念。

后世纪念

宋应星公园

  宋应星公园位于奉新县城区凤凰山和乌龟山处,坐落在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里宋埠镇、县冯田经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000余亩,现已投资1500余万元用于景区景点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内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主要规划景区有:中心广场区、宋应星纪念馆、农业示范区、苗圃农家乐区、古代民俗实物展示及娱乐区、别墅垂钓休闲度假区等景区。

宋应星纪念馆

  宋应星纪念馆于1987年11月10日开馆。是江西省重要的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馆为传统园林建筑,朱墙灰瓦,飞檐雕染,斗拱层叠,古朴典雅,具有民族特色。整个馆由主馆、天工馆和开物馆三部分组成。主馆展厅以大量文献史料、实物图书和精致模型,翔实介绍宋应星生平事迹和明代科技、社会历史背景、宋应星的著述及思想、宋应星的重要科技成果及其国内外影响《天工开物》科技成就,形象再现400余年前我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状况和先进技术。 天工馆和开物馆则利用高科技手段形象的展示了《天工开物》一书从农业到手工业的制作过程。原馆现已拆除,2003年择址新建宋应星纪念馆,新纪念馆选址于冯田工业园区的应星农业科技示范园“宋应星公园”内。

猜你喜欢

  • 储秘书

    清词人。字玉函。江苏宜兴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为郎官数年,后历官湖北郧阳、黄州知府,以事报罢。家为宜兴望族,阳羡派大词人陈维崧为其曾祖辈姻亲,诗人储方庆为其曾祖父。博览经史,工诗词,词与同里任曾贻、史承谦齐名。

  • 郯韶

    湖州吴兴人,字九成。号云台散史,又号苕溪渔者。慷慨有气节。顺帝至正中尝辟试漕府掾,不事奔竞,澹然以诗酒自乐。工诗。

  • 宫天挺

    宫天挺(约1260——约1330),元代杂剧作家。字大用,大名开州(今河南濮阳县)人,他与钟嗣成父为莫逆交,嗣成小时,常随父拜访,见其吟咏、文章笔力人莫能敌。关于他的生平,钟嗣成著《录鬼簿》说:“学官,除钓台书院山水,为权民中,事获辨明,亦不见用,卒于常州。”

  • 王应麟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理宗淳祐元年进士,宝祐四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为秘节监、权中书舍人,知徽州、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等职。其为人正直敢言,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贾似道而遭罢斥,后辞官回乡,专意著述二十年。为学宗朱熹,涉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一生著述颇富,计有二十余种、六百多卷,相传《三字经》为其所著。

  • 朱栴

    朱栴一般指朱木旃。朱栴(zhān音毡)(1378.2.6.—1438.8.23.),汉族。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皇子,号凝真、凝真子。明洪武戊午即洪武十一年正月壬午(初九日)(1378年2月6日),出生于明朝最初的都城应天府(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正统三年八月乙卯初三日(1438年.8月23日)病逝,享年61岁。逝世后,埋葬在今宁夏同心县韦州明王陵。朱栴死后,被明英宗谥曰“靖”,史称“庆靖王”、“大明庆靖王朱栴”。朱栴是庆王府第一代庆王,他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在宁夏生活45个春秋。

  • 真山民

    处州丽水人。李生乔尝以为不愧其祖真德秀,故知姓真。自呼山民,因以称之。或云名桂芳。宋末进士。痛值乱亡,深自湮没。所至好题咏。有《真山民集》。

  • 于休烈

    (592—772)京兆高陵人。于志宁曾孙。玄宗开元初,登进士第。善文章。历迁秘书省正字、集贤殿学士、比部郎中,出为中部郡太守。肃宗时,累擢太常少卿兼修国史。时史籍燔缺,休烈请州县有得者,许上送官,一书进官一资,一篇绢十匹,又自献《五代论》,帝嘉之。累进工部尚书。虽历清要,不治产。年老,笃意经籍,嗜学不厌。卒谥元。有集。

  • 舒元舆

    舒元舆(791-835)字升远。婺州东阳上卢泉塘北人(又说浙江婺州兰溪垷坦人),其先祖曾任东阳郡守,祖父舒缜,授兰溪医学学训导、学正父敬之,母薛氏,其为长子。唐代大臣、诗人,唐元和八年(813)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曾任刑、兵两部侍郎,唐文宗时期两位宰相之一(兰溪历史上第一位官至宰相的人),另一宰相为李训,擅长写文章,有著作《舒元舆集》等,有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舒元舆曾作《牡丹赋》,时人认为写得好。后来唐文宗赏牡丹时,吟诵其中词句,为舒元舆落泪哀悼。

  • 张缵曾

    张缵曾(1582--1636),字公绪,号九野,别号静生。明无锡人。选之曾孙。崇祯元年(1628)进士。历官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抚河南卒,祀乡贤祠。

  • 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