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顾众生平

顾众生平介绍

顾众(274年—346年),字长始。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东晋名臣,东吴偏将军顾悌之孙、西晋安东军司顾荣的族弟。顾众出身江南豪族,历官参军、从事郎中、义兴太守、封鄱阳县伯,拜丹杨尹,累迁尚书仆射。苏峻之乱时,他领导东方义军抵抗苏峻叛军的进攻。永和二年(346年),顾众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光禄大夫,谥号“靖”。>>查看顾众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顾众出身江南豪族,他的父亲顾秘,官至交州刺史。顾众被过继给伯父,伯父早逝,他侍奉伯母以孝闻名。光禄大夫朱诞器重他。州府召他为主簿,举为秀才,又任命为余杭、秣陵县令,他一概不就职。琅邪王司马睿任镇东将军时,召顾众为参军。 

  永嘉五年(311年),顾众参与协助讨平不受司马睿命令的江州刺史华轶,获封东乡侯。司马睿担任丞相后,顾众迁任丞相掾。

  顾秘去世后,交州人拥立顾众之兄顾寿为新任刺史。然而不久帐下督梁硕就起兵杀死顾寿,专掌交州。顾众当时正往交州奔丧,但因杜弢之乱,整整用了六年才回到建康。经过吴兴郡时,当地故友可怜他长年流离于战祸,便给了他二百万钱,但顾众不接受。

  王敦之乱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正式即位为帝,顾众任驸马都尉、奉朝请,转任尚书郎。

  大将军王敦请顾众任大将军从事中郎一职,又上表补任他为南康郡太守。适逢诏令授顾众为鄱阳太守,加广武将军。他直奔鄱阳就职,不去拜访王敦,王敦颇感不满。及至王敦叛乱,命令顾众出兵接应,顾众迟疑徘徊不前。王敦大怒,以行军失期召回顾众,并加以责问指斥,声色十分严厉,顾众面不改色,王敦怒容渐消。其时王敦怒斥宣城内史陆喈,顾众又为陆喈辨白。王敦的长史陆玩在座,深为顾众的危险处境担忧,出来对顾众说:“足下真所谓刚亦不吐,柔亦不茹啊,即使是古人仲山甫也未必有如此的胆识!”王敦起兵获胜,打算以顾众为吴兴内史。顾众坚决辞谢,举荐吏部郎桓彝,桓彝也礼让顾众,结果二人都未接受此职。 

  太宁元年(323年),王敦再度举兵进攻建康,意图篡位,停驻姑孰时,又以顾众为从事中郎。次年,王敦之乱被平定,顾众任太子中庶子。后迁义兴太守,加扬威将军。 

  苏峻之乱

  咸和三年(328年),历阳内史苏峻率叛军攻陷建康,顾众返回吴郡,暗中准备起义兵。当时内史庾冰因苏峻的军事压力而逃奔会稽,苏峻调了蔡谟接任内史,而张悊则在当地为苏峻招集士兵。顾众派人招揽张悊,及后派郎中徐机告诉蔡谟他以准备好起义兵,并招揽了张悊。当时会稽内史王舒举兵讨伐苏峻,蔡谟就响应王舒,授顾众为扬威将军、本国督护。在顾众的号召下,吴地士人纷纷响应义军。

  当时苏峻见东方义军起兵,就派了管商、张健和弘徽领兵抵御。顾众率众在高莋大败弘徽,获取其物资,后就命堂弟顾飏屯兵无锡;而因蔡谟让位的庾冰重返吴郡,镇御亭;顾众则守海虞,阻截苏峻军。但张健等人却进攻无钖,顾飏大败,庾冰亦失守御亭,吴郡郡城被张健所掠。顾众虽领兵进攻,但只能击败敌军的别军。因着此败,王舒改以顾众督护吴及晋陵军,屯兵章埭。当时,虞潭领兵屯驻乌苞,不敢前进,管商则领兵举顾众及虞潭军作战,二人战败,顾众退守钱唐,后改守紫辟。 

  其时叛军正强盛,义军败退,数县被掠,众人都劝顾众渡过浙江。顾众说:“不可如此。现在固守紫壁,可以保全钱唐以南五县。如果放弃紫壁去别处,便成为失去依靠的寄居军队,控制无所,这不是长久之计。”临平人范明也对顾众说:“此地险要,可以控制敌寇,不可放弃。”于是顾众以范明为参军,范明率宗党五百人加入义军,全部义军共四千人,又进讨张健。张健退至曲阿,留钱弘为吴城令。义军驻扎路丘,与钱弘交战,斩其首级。顾众进驻吴城,派督护朱祈等九支义军,与兰陵太守李闳同守肻亭。张健派马流、陶阳等率兵前往攻打肻亭。李闳与朱祈等率义军迎战,大败叛兵,斩首二千余级。

  南土宿望

  咸和四年(329年),苏峻之乱被平定。朝廷论功封赏时,顾众认为蔡谟传檄兴兵讨贼,理应居首功;蔡谟则认为顾众首倡义举,并非自己之力。二人都上表朝廷,互相推让,成为一时美谈。此后,朝廷封顾众为鄱阳县伯,授职平南军司,顾众不就。又拜为丹杨尹、本国大中正,入朝任侍中,转为尚书。

  咸康末年(342年),顾众迁为领军将军、扬州大中正,顾众坚辞不就。后因母丧离职守孝。

  建元二年(344年),晋康帝驾崩,晋穆帝继位,并由中书令何充辅政。何充任命顾众为领军将军,顾众在为母服丧后上任,缓解了何充与武陵王司马晞不和的矛盾,又力图阻止何充因崇信佛教而虚耗过多金钱。而何充因为顾众是扬州地望,对他很是优待。

  年老去世

  顾众不久就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但不被允许。后调任尚书仆射。永和二年(346年),顾众去世,享年七十三岁。朝廷追赠光禄大夫,谥号“靖”。

猜你喜欢

  • 苏先

    字子后,号墨庄,江苏常熟人。工诗,善画仕女,为时推重。

  • 徐惠

    徐惠(627年―650年),湖州长城人(今浙江省长兴县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嫔。生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年少时便才华出众。唐太宗听说后,将她纳为才人。后被封为婕妤,接着又升为充容。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徐惠哀慕成疾,不肯服药,求早死。又作七言诗和连珠以示其心愿。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病逝,年仅二十四,被追封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 林杰

    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 蒋元龙

    (?~?)字子云,丹徒(今江苏镇江)人。以特科入官,终县令。《全宋词》存其词3首。

  • 余睦

    余睦,字民用,号拙逸生,无锡人。所著有《蛙鸣稿》。

  • 孟宗献

    开封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世宗大定三年,乡、府、省、御,四试皆第一,时称孟四元。授供奉翰林,改曹王府文学,兼记室参军。工词。迁同知单州军事。丁母忧,哀毁卒。

  • 赵时举

    赵时举,字存晦。饶平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一五五○)进士。官黄州推官。事见清光绪《饶平县志》卷七。

  • 朱逵

    生卒年不详。代宗大历中处士,曾游衡阳,与怀素过往,有歌诗赞其草书。事迹见怀素《自叙帖》、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全唐诗》存诗1首。

  • 上官昭容

    上官婉儿(664年—710年7月21日),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陕州陕县人,祖籍陇西上邽,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

  • 周顺昌

    (1584—1626)苏州府吴县人,字景文,号蓼洲。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福州推官。捕治税监高寀爪牙。天启中历文选员外郎,力杜请托,抑侥幸。不久辞官回乡。为人刚方贞介,疾恶如仇,曾手呼魏忠贤名,骂不绝口。魏党矫旨派旗尉赴苏逮捕,吴中为之发生民变。至京后,在狱中遇害。崇祯初谥忠介。有《烬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