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贾仲明生平

贾仲明生平介绍

贾仲明(1343~1422后),元末明初杂剧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淄川(今山东淄博)人。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吟咏,尤精于词曲、隐语。曾侍明成祖朱棣于燕王邸,甚得宠爱,所作传奇戏曲、乐府极多,骈丽工巧,后徙官兰陵。著有《云水遗音》等。撰《录鬼簿续编》,为八十二位戏曲作家补写了数十曲双调·凌波仙挽词,对这些戏曲作家及其创作予以梳理、评论,其中有不少曲论评语是比较中肯公允的,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征引。>>查看贾仲明的诗词古文

贾仲明与燕王

  贾仲明的元剧研究,最有价值的是其戏剧文学论:“关目”论对元杂剧的情节叙事性和结构技巧性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中国古典戏剧学的重大进步,从忽视关目到重视关目,是元剧研究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肯定语言美和声律美的同时,辩证地提出“言词俊,曲调美”的文律双美说,也是对杂剧曲辞创作规律的科学总结。其戏剧功能论和发展论,一方面因探索了元剧艺术的某些规律和特点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真理性或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落后的归纳或失真的评价。如功能论中他所理解的历史规律或生活真实,实质上便是那些以儒家思想和封建伦常为核心的天经地义的道理;在发展论中把元代作家风流浪子的侧影当作全身肖像去摹写,把发愤之作当作道泰歌谣去肯定,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态度,真诚而庸俗地强加给了元代戏曲发展史。

创作思想

  晚年罢笔于剧本写作之后,因对钟嗣成《录鬼簿》仅于“宫大用以下十八人”以《凌波仙》曲吊挽,遂着手增补吊曲,“自关先生至高安道八十二人,各各勉强次前曲以缀之。呜呼!未敢于前辈中驰骋,未免拾其遗而补其缺。以此言之,正所谓附骥续貂云也,愧哉!”流露出他对曲学前辈的仰慕敬佩和著述作风的虚怀唯谨,时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贾氏已八十高龄。他通过撰补《凌波仙》曲,表达了对元杂剧的基本看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强调“美”的戏剧文学论。贾仲明评价元杂剧,一是重视关目美,他非常注意元剧创作在情节结构方面“布关串目”的技巧工夫,提倡要有“运节意脉精”的艺术造诣。他所总结的元剧关目美的几个要点是:“关目真”——内容符合生活真实,情节安排合情合理:“关目奇”、“关目冷”——题材新颖,结构奇巧:“关目风骚”、“关目辉光”——情节结构要有神韵飞扬、生香活色的美学风貌。二是重视语言美,他比较看重语言的文采,赞扬的是“诗词华藻语言佳”、“作词章,风韵美”。但是曲语的文采美既是对生活语言的文学加工,因此要“语言脱洒不粗疏”;又是出于自然、流自肺腑的,因此是“珠玑语”唾自然流,金玉词源既便有”。语言美是自然美与文采美的统一。三是重视声韵美,他所总结的元剧这一方面的成就是,曲调新人耳目,有“黄钟商调新声”即“曲调鲜”的艺术特色;曲调依腔合律、圆转和谐,做到“音律和谐”、“段段和协”,从而产生“曲调清滑”的韵律美;曲调浏亮清润,有“敲金句,击玉声”、“音清亮……金玉铿锵”的音乐美感。

  强调“善”的戏剧功能论。贾仲明十分重视元杂剧的教化功能和社会效果,可以说是元剧研究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高台(“戏台”)教化的曲论家。他有这样两首吊曲:论纲常有道弘仁,捻《东窗事犯》,是西湖旧本,明善恶劝化浊民。历像演史全忠信,将贤愚善恶分,戏台上考试人伦。他认为元剧创作和演出已具备论纲常、分贤愚、全忠信、明善恶的伦理价值,起到了“劝化浊民”和“考试人伦”的高台教化作用,推重的是戏剧功能的伦理学意义及其对时代的道德精神风貌和社会伦理规范的左右力量。贾仲明还指出,优秀的元剧能做到“用舍行藏有道理,贤愚善恶合天地”,并能通过具体的事件将一定的历史规律反映出来,从而起到教育作用,即所谓“大都来一时事,搬弄出千载因,辨是非好歹清混”在特定的戏剧情节中,揭示历史的普遍规律(“千载因”)。这里已经涉及到情节的典型性和艺术的真实性等理论问题,从而在元剧研究中把对善的推崇置于对真的尊重之基础上,应该说是杂剧优秀之作为其理论归纳提供了厚实的土壤。

  三、强调“泰”的戏剧发展论。关于元杂剧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以及繁荣兴盛的原因,贾氏是这样认识的:元贞大德秀华夷,至大皇庆锦社稷,延至治承平世,养才人编传奇,一时气候云集。元贞大德乾元象,宏文开,环世广。秀华治,风物美,乐章兴南北东西。在他看来,国家的昌盛兴隆、社会的平和安定,是元杂剧得以发展的历史氛围。所谓“盛时人物多才俊”,更是直言太平盛世与戏曲作家的关系。对此,他还有具体的描述:教坊总管喜时丰,斗米三钱大德中,饱食终日心无用,捻汉高,歌《大风》……朝野兴隆。元贞年里升平乐章歌汝曹,喜丰登雨顺风调。“朝野兴隆”在经济上表现为五谷丰登、斗米三钱,作家的境遇自然也是一番美好的景象。他的眼中,剧作家们或者是无忧无虑的风流浪子,如费唐臣的“歌莺韵配鸳鸯,一曲鸾箫品凤凰。醉鞭误入平康巷,在佳人锦瑟傍”和刘唐卿的“莺花队,罗绮丛,倚翠偎红”或者是闲极无聊的歌功颂德者,如赵子祥的“一时人物出元贞,击壤讴歌贺太平”和赵明道的“茶坊中嗑,勾肆里嘲,明明德,道泰歌谣”。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比较丰足的经济基础——“道泰”,固然是杂剧艺术得以发展和兴荣的必要条件;然而如此高抬社会的太平盛景和元剧作家的处境优裕,是否残留着更多的应制文臣的庸人之气而非元代现实的客观写照呢?

贡献

  贾仲明的元剧研究,最有价值的是其戏剧文学论:“关目”论对元杂剧的情节叙事性和结构技巧性的审美特征的探讨,是中国古典戏剧学的重大进步,从忽视关目到重视关目,是元剧研究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在肯定语言美和声律美的同时,辩证地提出“言词俊,曲调美”的文律双美说,也是对杂剧曲辞创作规律的科学总结。其戏剧功能论和发展论,一方面因探索了元剧艺术的某些规律和特点而具有一定程度的真理性或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落后的归纳或失真的评价。如功能论中他所理解的历史规律或生活真实,实质上便是那些以儒家思想和封建伦常为核心的天经地义的道理;在发展论中把元代作家风流浪子的侧影当作全身肖像去摹写,把发愤之作当作道泰歌谣去肯定,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现实态度,真诚而庸俗地强加给了元代戏曲发展史。

贾仲明与罗贯中

  在《录鬼簿续编》中,赫然列有《三国志演义》作者罗贯中的小传。关于罗贯中,传世的资料不多。而最早、最全面、最详细、最可靠的资料,就要数《录鬼簿续编》中的这篇小传了。称“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1364)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贾仲明用“清新”两个字来概括罗贯中戏曲作品的风格,比较恰当,因为这符合于罗贯中留下的杂剧作品(《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罗贯中和贾仲明是“忘年交”。忘年交,是指不受年龄或行辈的拘限,由于两人在才能和道德品质方面相互敬慕,因而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表明,罗贯中和贾仲明两个人的年龄相差很大。差距起码要在二十岁上下。具体用在罗贯中、贾仲明二人身上,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贾仲明的年龄大于罗贯中二十岁上下;另一种解释则是:罗贯中的年龄大于贾仲明二十岁上下。“遭时多故,各天一方”元末明初是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两个人结交的地点大约是在杭州。此后便分手了。天南地北,不在一个地方,没有见面的机会。“各天一方”反映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的遭遇。这是当时他们的一个爱用的词语。在《三国志演义》中,罗贯中就不止一次地使用过这个词语。“至正甲辰复会”罗贯中和贾仲明二人结交之后,曾在“至正甲辰”那一年再度相逢。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甲辰,即至正24年(1364)。再过四年,就是明朝正式开始的第一年,即洪武元年(1368)了。

猜你喜欢

  • 储秘书

    清词人。字玉函。江苏宜兴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为郎官数年,后历官湖北郧阳、黄州知府,以事报罢。家为宜兴望族,阳羡派大词人陈维崧为其曾祖辈姻亲,诗人储方庆为其曾祖父。博览经史,工诗词,词与同里任曾贻、史承谦齐名。

  • 钟元铉

    钟元铉,字士雅,安远人。官安仁训导。有《石湖草堂诗集》。

  • 张野人

    生平不详。曾寓居洛阳。孟浩然有《题张野人园庐》诗,是否一人,殊难决断。《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其集10卷,已佚。《全唐诗逸》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 周芬斗

    周芬斗,安徽桐城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十四年(1749)三月由平和知县调任诸罗知县。乾隆十六年(1751)在任。

  • 赵微明

    名或作徵明。唐天水人。玄宗、肃宗朝人。工书能诗,诗格高古,元结录其诗三首入《箧中集》。

  • 张士猷

    张士猷,琼山人。明神宗万历间贡生,官四会训导,擢太平府教授。事见清康熙《琼山县志》卷七、光绪《四会县志》编五。

  • 吕颐浩

    吕颐浩(1071年—1139年4月30日),字元直,其先乐陵人,徙齐州。南宋初年名相。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著有文集十五卷,已佚,今存《忠穆集》等。吕颐浩在相位时,颛肆自用,力排李纲、李光诸人。创立月椿钱,为东南患。然宣和伐燕之役,颐浩随转运;奏燕山河北危急五事,请议长久之策,一时称其切直。又苗傅等为逆,颐浩与张浚创议勤王,卒平内难。少长西北两边,娴於军旅;应诏上战守诸策,条画颇备。

  • 龚开

    宋淮阴人,字圣予,号翠岩,一号龟城叟。尝与陆秀夫同居广陵幕府。理宗景定间为两淮制置司监官。宋亡不仕。家甚贫,坐无几席。精于经术,工诗文、古隶,善画人物、山水。

  • 孙光宪

    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属鸡,出生在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仕南平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手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著有《北梦琐言》、《荆台集》、《橘斋集》等,仅《北梦琐言》传世。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又有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

  • 卫准

    一作卫单。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大历五年(770)登进士第,见《唐诗纪事》卷六三、《登科记考》卷一〇。工诗,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其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及门。《全唐诗》存断句2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