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程文海生平

程文海生平介绍

程钜夫(1249年—1318年),初名文海,因避元武宗海山名讳,改用字代名,号雪楼,又号远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祖籍郢州京山(今属湖北)。元朝名臣、文学家。程钜夫少与吴澄同门。南宋末年,随叔父降元,入为质子。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于江南推荐赵孟頫等二十余人,皆获擢用。丞相桑哥专政,程钜夫上疏极谏,几遭杀害。延祐五年(1318年)去世,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年),追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文宪”。程钜夫历事四朝,为当时名臣,其文章雍容大雅,诗亦磊落俊伟。有《雪楼集》三十卷。 >>查看程文海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仕途开端

  程钜夫的祖先自徽州徙郢州京山。程钜夫五岁就学,由于长辈谆谆教诲,家学渊源深厚,他从幼年时代开始就显得出类拔萃,文思敏捷,过目成诵,十七岁开始从学于龙渊先生胡自明,十九岁开始游学于临川临汝书院,从学于徽庵先生程若庸,和翰林学士吴澄是同窗,都是教育家李燔的三传弟子。

  叔父程飞卿于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县)通判,程钜夫随其叔父来南城寄居。

  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将攻南城,程飞卿献城降元,因程钜夫是叔父的嗣子,作为人质进京。

  至元(1264年—1294年)年间,授宣武将军、管军千户。元世祖忽必烈曾召见他,问他南宋贾似道为何许人。他应对极详,忽必烈甚喜;忽必烈让他书写笔札以观其才能,他立即写了二十多幅笔札呈上,忽必烈很惊奇,问他担任何职,他禀告说是一千户。忽必烈对近臣说:“朕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的确聪明有见识,可安排为翰林。”不久,求相火礼霍传旨召他至翰林院,因见他年轻,就任命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忽必烈嘱咐他:“从此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证,都应该为肤言之。”他顿首谢恩说:“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之恩,敢不竭力以报答陛下。”程钜夫耿直敢言,深得忽必烈信任。不久后,升为翰林修撰,再任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

  展露头角

  程钜夫是元朝开国以来最先得到重用的南人之一,这与其机遇、才能、忠诚、通晓典章制度,且又熟悉江南情况、能与南宋遗民沟通感情是分不开的。

  当时元朝廷将人分为五等,一为蒙人,二为鲜卑人,三为色目人,四为汉人 (中原一带汉人),五为南人,即江南一带的汉族人,本来南方汉人文化程度较高,但因原在南宋境内,元朝政府就有意去压制、歧视。

  为改变这种局面,至元十九年(1282年),程钜夫奏陈五事:

  一、取会江南仕籍;

  二、通南北之选;

  三、立考功历;

  四、置贪赃籍;

  五、供给江南官吏棒禄。

  这五件事是为了争取江南人与北方人有同等选拔提升的机会,享有同等待遇的权益,并制定章程,不管南人还是北方人,都应同样因功而获奖赏,因贪赃枉法而受惩罚。朝廷基本上采纳了他的建议。

  至元二十年(1283年),加翰林集贤院学士、同领会同馆。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他当面向忽必烈提出:“首先应兴建国学,请求派遣使者到江南去,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都应参酌使用南北之人。”忽必烈欣然同意了。次年,立尚书省,忽必烈下诏以他为参政政事,他一再推辞。忽必烈计划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台臣说:“程钜夫是个南人,况且年轻,不可重用。”忽必烈大怒说:“你没有用过南人,怎么知道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台院都必须参插用南人。”于是程钜夫仍以集贤直学士职,加拜侍御史台事,不久,朝廷派他奉诏往江南一带徵访贤能。

  起初,书写诏令都是用蒙古文字,自决定派人到江南搜访遗逸以后,忽必烈特地命令可以用汉字书写诏令。临行时对程钜夫说:“早就听说赵孟頫、叶李二人有名望,请务必招此二人来。”程钜夫到江南以后,除招致二人进京外,又举荐了余惩、万一鄂、张伯淳、胡梦魁等二十余人,均一一安排了台宪及文学之职。程钜夫回到朝廷后,将他在民间所看到的治政利病上奏给忽必烈,希望朝政有所改进,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由于推荐南人出仕的措施与他礼贤好士、兴儒重文的态度与行动,大大缓和了蒙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也使蒙人逐渐接受了汉人的高度文化。后来元朝廷能够恢复科举、编修图书等文教事业,莫不与程钜夫的意见有关。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元朝复设中书省,授程钜夫为参知政事,他坚辞不就。又命其为御史中丞,言官认为程钜夫是南方人又年轻,不宜重用。忽必烈斥之,并规定各部院必须选用南人。遂以集贤院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程钜夫奉诏前往江南求贤,并以汉字书写诏书。经其荐举,赵孟頫、吴澄等二十余人均被安置台宪或文学之职。还朝,奏陈民间利弊五事;授集贤学士,仍还行台。

  得授重任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丞相桑哥专权,法令苛急,四方骚动。程钜夫时任江南行台御史,他毅然入朝上疏,请求弹劝桑哥。他面见忽必烈,直言:“臣听说天子之职,最重大的事就是选择宰相。宰相之职,最重要的事就是迸贤任能,如果不以进贤为急务,只是用心事在增殖财货上,这就不是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从前汉文帝向相国周勃问及刑狱与钱谷事,周勃回答不出来。推说,刑狱事应问廷尉,钱谷事应问治粟内史。汉文帝不悦,因为宰相要上理阴阳,下顺万物之宜,对外镇抚四夷,对内亲附百姓。这是宰相的职责。如今权奸用事,所任命的官员,大多是贪财邀利之人,江南一带,盗贼不断,就是因此之故。臣认为应罢除贪利之官,推行恤民之事,这对国家是大有好处的。”桑哥闻知大怒,将他竭留京师,不放回江南,并六次奏请杀他,忽必烈均未准许。

  至元三十年(1293年),程钜夫出任闽海道肃政廉访使。他兴办学校,注重教化,一时僚吏畏其严明的法纪,百姓爱戴这位慈善的长官。

  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到任后,首先就整治了行省平章事家中一个祸害百姓的家奴,引起了震动,一时上下法纪肃然。其时,他注意选拔人才。如龙兴富城(今江西丰城)人揭傒斯,刻苦好学,这时正在漫游湘汉,程钜夫听说有这样一位好学的年轻人,立即召见他,诵其诗文,大加赞赏,经他推荐,揭傒斯出任国史编修官,累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并在文史方面颇有成就。

  大德八年(1304年),程钜夫被拜为翰林学士,参与中书省议事。

  大德十年(1306年),因天旱时又突起风暴,星象有变。程钜夫应诏奏陈弭灾除害之策,他提出敬天、尊祖、清心、持体、更化五条。成宗认为很正确,加以采纳。其时云南省臣提出:世祖曾亲征云南,民众愿意在点苍山刻石以纪功德。成宗便令程钜夫撰文。

  大德十一年(1307年),程钜夫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复留为翰林学士。成宗崩,他奉命修《成宗实录》。

  至大元年(1308年),《成宗实录》修成。次年,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

  至大三年(1310年),程钜夫复任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调任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

  皇庆元年(1312年),主修《武宗实录》。

  皇庆二年(1313年),程钜夫应诏上奏陈桑林六事,触件宰相意。次日,仁宗派近臣去安慰他说:“中书省集议,惟卿所言最恰当,以后望畅所欲言,不须顾忌。”于是诏程钜夫与平章政事(宰相)李孟一同议政。参知政事许师敬欲推广贡举法,程钜夫建议“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于是,仁宗命令程钜夫起草诏令推行其主张。

  致仕归家

  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程钜夫以老病求致仕还乡,末获准许。诏令由太医给药物治疗,安排他儿子程大本为郊祖署令,以便就近侍养。并时时派近臣去看望他,安慰他说:“卿乃是世祖旧臣,惟忠惟贞,其勉加餐粥,只是要稍留京师,以宽肤心。”后见他态度坚决,仁宗才同意。行前特授程钜夫光禄大夫,赠上尊称号,命廷臣以下官员至大都齐化门外饯别,并令行省等对程钜夫经常加以慰问。

  程钜夫先后得到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位皇帝的倚重,是元朝信任、重用的少数南方籍官员之一。

  延祐五年七月十八日(1318年8月14日),程钜夫去世,享年七十岁。

  泰定二年(1325年),追赠大司徒、柱国,追封楚国公,谥号“文宪”。

主要成就

  文学

  程钜夫为四朝元老,四十余年间出入显要,朝廷典册多出其手,是元代前朝最主要的文臣之一。他以平易正大之学,振文风,作士气,为朝野视为楷模。《四库总目提要》一书中对程钜夫及其文章评价很高,赞誉他“宏才博学,被遇四朝,忠亮鲠直 ”,“文章亦舂容大雅,有北宋馆阁余风”,“其诗亦磊落俊伟,具有气格……古诗落落自将,七言尤多遒警。当其合作,不减元祐诸人”(指苏东坡、司马光、黄庭坚等人)。

  他曾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著有《雪楼集》45卷(今存30卷),包括函诏制册文10卷,序记书文15卷,还有部分诗歌集,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精当,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艺术价值,为治元史者所经常引用。

  因病在家乡五年,他写了不少诗文颂扬家乡风物。其中《游麻姑山》中写道:“步人千峰紫翠间,清都境界异尘寮。龙鳞老木冰霜操,鸟爪仙人玉雪颜。台树古碑荒薛合,族幢微影白云间。丹成鸡犬飞腾久,空想丹炉炼火还。”格调高而不泛,情韵永而不匿。可见他有诗才,借为政事所累而名不彰。

  程钜夫书法

  程钜夫善书法,《书史会要》称其“字体纯正,下笔暗合书法,亦工大字”。

猜你喜欢

  • 叶颙

    (1296—?)元明间金华府金华人,字景南,一字伯恺,自号云????天民。元末隐居不出,至正中自刻其诗,名《樵云独唱》。入明,举进士,官行人司副。后免官家居,授徒甚众。

  • 蜀妓

    蜀妓,姓氏及生平不详。陆游的一位门客游蜀,将之携归,安置在外室居处。存词一首。

  • 朱庭玉

    朱庭玉(“庭”或作“廷”),生平、里籍均不详。

  • 顾欢

    南朝齐吴郡盐官人,字景怡,一字玄平。家贫好学,燃松节及糠照明读书。事母孝。年二十余,从雷次宗学玄儒诸义。后于天台山开馆讲授,徒生常近百人。口不辩,善著论。刘裕辅政,征为扬州主簿,及即位建齐朝,乃至,自称山谷臣。进《政纲》一卷。武帝时,征为太学博士,不就。有《夷夏论》等。

  • 仲长统

    (180—220)东汉山阳高平人,字公理。少好学,善文辞。性倜傥,敢直言,时人谓之狂生。献帝建安十一年,尚书令荀彧举为尚书郎,参丞相曹操军事。著《昌言》,对战国以来天下治乱及豪强骄奢多所论述。今存其《理乱》、《损益》、《法诫》数篇。

  • 范姝

    范姝,清女诗人。字洛仙,如皋人,范洛仙父母早亡,幼年失怙,在祖父、叔父关怀下成长。她天资慧敏,九岁时就因《咏新月》一诗名传乡里。祖父范盟鸥十分宝贝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孙女,把她婚配给名门之后李延公。诸生李延公,熟读诗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婚后,琴瑟和谐,闺门酬唱,你赠我答,极笔墨之乐。耳鬓斯磨,唱和自多,但从不给别人看,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对青年夫妻能诗能画。天有不测风云,家庭遭难,丈夫亡故。从此,洛仙扫尽铅华,除却彩衫,散发长斋,青灯黄卷,风雨不辍。有《贯月舫集》问世。

  • 叶著

    叶著,字絅中。程乡(今梅州梅县)人。明思宗崇祯九年(一六三六)解元。著有《学一斋诗草》。清光绪《嘉应州志》卷二三有传。

  • 朱文治

    (1760—1845)浙江馀姚人,字诗南,号少仙。乾隆五十三年举人,官海宁学正。善以篆法画兰竹,与海盐张芑堂以飞白法画兰齐名。有《绕竹山房诗稿》。

  • 王承邺

    宪宗时宦官。元和元年(806)任浙江东道中护军。与节度使杨于陵同游越州石伞峰,作诗纪行。《会稽掇英总集》卷四收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宋玉

    宋玉,又名子渊,战国时鄢(今襄阳宜城)人,楚国辞赋作家。生于屈原之后,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