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诗词古文>伍乔生平

伍乔生平介绍

伍乔,生卒年月不详,南唐庐江人(今安徽省中部偏南、巢湖西南岸),自幼入庐山国学,工诗文。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元宗命石勒乔赋于国门。后官歙州通判、考功员外郎。年70卒。>>查看伍乔的诗词古文

生平

  中国历史上开科取士(包括农民起义政权)共录取状元800多位(不包括“武状元”),有案可稽的有名有姓的状元则为649位。其中,五代十国南唐惟一有记载的状元就是伍乔。这也是庐江县历史上惟一的一名状元。

  伍乔自幼聪颖异常,且好学。时值少年,便口出豪言:“淮人无出己右者。”他不满足当地的师资和学习条件,便溯江而上,到庐山求学,苦节自奋。南唐大保十三年(955),开科大试。伍乔在僧人资助下,只身赴金陵赶考。结果不负众望,他一举中试,初选入围,名列第三。根据南唐科考惯例,主考官要宴请初试入围者,且要现场赋诗作文。一开始,按初试成绩,第一名宋贞观坐首席、第二名张洎、第三名伍乔依次而坐。酒过数巡,伍乔呈上自己的新作《八卦赋》,主考官阅罢,连连拍案叫好,并立马邀伍乔坐首席,宋贞观、张洎次之。不久,复试出榜,伍乔名列第一,荣登皇榜之首。当朝皇帝中主李璟也是一个大诗人,御览伍乔的《八卦赋》,赞其文字清丽精炼,逻辑结构严谨,实为难得的好文章,便降旨将其文刻于碑石,立于国学门外,“以为永式”。

  伍乔专诗文,作《庐山书送祝秀才还乡》诗云:“莫使蹉跎恋疏野,男儿酬志在当年”。《江南通志》、光绪《庐江县志》记,乔于国学苦节自励,一夕,见人掌自牖隙入,中有“读《易》”二字,遂取《易》读之,探索精微,迨数年,山下有僧夜梦伍乔星,旦入国学访得乔,勉之进取。后乔于南唐保大元年(943)以《八卦赋》中进士第一,元宗命石勒乔赋于国门。官歙州通判、考工员外郎。年70卒于官。诗多散佚,《全唐诗》仅录一卷。《庐州府志》记伍乔墓在庐江城南马厂岗,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为庐江柴埠渡南岗。

仕途

  伍乔高中状元后,却并没有得到朝廷重用,只是把他外放歙州当司马,这在当时是一个闲职。4年后,和他同年擢第的张洎却深得皇上眷宠,官至翰林学士。于是他便写《寄翰林学士张洎》诗一首,表明心迹,试图请张洎向朝廷进言,让他回京城任职。其诗曰:“不知何处好销忧?公退摧樽即上楼。职事久参侯伯幕,梦魂长达帝王州。黄山向晚盈轩翠,黟水含春绕郡流。遥想玉堂多暇日,花时谁伴出城游?”张洎接到这首诗颇感意外,尽管当年伍乔把他挤到第三,但他此时却为伍乔对自己的信任所感动,便积极向皇上进言,荐举伍乔文才。交泰二年(959),朝廷诏伍乔进京,官封考功员外郎,继迁户部员外郎。

诗作

  他的诗作不反映重大题材的现实生活,多抒写自己的生活情趣。他喜欢选用山、水、竹、林、苔藓、闲云、野鹤、雾霭、月光等意象入诗,营造一种清幽闲淡的意境。他的答友人、游览题咏之诗句,多透露出他对闲云野鹤式隐逸生活的倾心向往。诸如:“向竹掩扉随鹤息,就溪安石学僧禅。”“鹤和云影宿高木,人带月光登古坛。”“更疑独泛渔舟者,便是其中旧隐人”等。伍乔诗作的另一特点是“幽细”、“寒苦”。其代表作有《冬日道中》:“去去天涯无定期,瘦童羸马共依依。暮烟江口客来绝,寒叶岭头人住稀。带雪野风吹旅思,入云山火照行衣。钓台吟阁苍洲在,应为初心未得归。《南唐书》、《十国春秋》、《全唐诗》、《补五代史艺文志》等诗文集均收有伍乔诗作。
另有诗作:《观华夷图》、《观山水障子》、《寄落星史虚白处士》、《寄史处士》、《九江旅夜寄山中故人》、《林居喜崔三博远至》、《龙潭张道者》、《庐山书堂送祝秀才还乡》、《暮冬送何秀才毗陵》、《僻居酬友人》、《僻居秋思寄友人》、《僻居谢何明府见访》、《送江少府授延陵后寄》、《宿山》、《题西林寺水阁》、《晚秋同何秀才溪上》、《闻杜牧赴阙》、《游西禅》、《游西山龙泉禅寺》。

隐居

  宋开宝九年(968)南唐亡。伍乔不愿入北宋为仕,隐于九华山。晚年回归故里,病卒,享年70余。《嘉庆一统志》载:“伍乔墓在庐江南马场冈”(今庐江县城南门外)。清光绪《庐江县志·冢墓》卷十六:“伍乔墓在庐江县马场冈,居民耕田得碑为验。其母墓在柴埠渡南岗(今庐江县泥河镇境内),有碑。”

猜你喜欢

  • 韩非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 李德裕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 李德林

    (531—591)隋博陵安平人,字公辅。少有才名。北齐天保八年举秀才,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曾参修国史。北周时为内史上士,主诏诰格式及选用山东人物。后助杨坚受禅建隋,官内史令,与高颎等同修《隋律》。及隋灭陈,授柱国、郡公。文帝开皇十年,出为怀州刺史,岁余,卒官。谥文。有文集。又曾奉诏修《齐史》,未毕,其子百药续成,即《北齐书》。

  •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高观国

    高观国,南宋词人。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南宋中期,年代约与姜夔相近。与史达祖友善,常常相互唱和,词亦齐名,时称“高,史”。其成就虽不及史达祖,但也有值得重视之处。他善于创造名句警语,如“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都颇为后人传诵。从其作品中看不出有仕宦的痕迹,大约是一位以填词为业的吟社中人。为“南宋十杰”之一。有词集《竹屋痴语》。

  • 沈君攸

    沈君攸,一作沈君游,吴兴(今属浙江)人。后梁时官至散骑常侍。博学,善文辞,尤工诗。今存五、七、杂言诗计十首,长于写景,音律和谐。其《采莲曲》、《赋得临水》、《同陆廷尉惊早蝉》诗已逼似唐人五律;《薄暮动弦歌》、《桂楫泛河中》更露七言排律端倪。原有文集十三卷,已佚。

  • 李邺

    李邺(?-927),后唐魏州人,是后唐官吏。

  • 刘长卿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 周赓良

    字唐士,咸丰丙辰岁贡。

  • 耿玉真

    南唐妇人。生卒年无考,入宋后,相传受刑处死。事见《南唐书》、《侯鲭录》。存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