鶡冠
【源】 賨人以鹖冠为姓,见《风俗通》。鹖性健斗,故以其羽饰武士冠。《汉书·艺文志》载,楚有贤人鹖冠子,其后当以为氏(60,62)。賨人,秦汉时湖南、四川地区少数民族,即今土家族先民。【变】 一作〔褐冠〕(60,62)。张澍认为误,见《姓氏五书注》(1)。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注引 《风俗通》 云: “鹖冠氏, 賨人,以鹖冠为姓。”(按,鹖性健斗,故以其羽饰武士冠。)②又据 《汉书·艺文志》 云: “楚人有鹖冠子。其后当以为氏。或亦作 ‘褐冠’。”
【源】 賨人以鹖冠为姓,见《风俗通》。鹖性健斗,故以其羽饰武士冠。《汉书·艺文志》载,楚有贤人鹖冠子,其后当以为氏(60,62)。賨人,秦汉时湖南、四川地区少数民族,即今土家族先民。【变】 一作〔褐冠〕(60,62)。张澍认为误,见《姓氏五书注》(1)。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①其注引 《风俗通》 云: “鹖冠氏, 賨人,以鹖冠为姓。”(按,鹖性健斗,故以其羽饰武士冠。)②又据 《汉书·艺文志》 云: “楚人有鹖冠子。其后当以为氏。或亦作 ‘褐冠’。”
读音:chóu八元之后有梼氏。(见《路史》)
读音:zú【源】 ①春秋时郑祭足之后,见《姓考》(17,60)。②见《姓苑》(15,21)。或指足为氏,如手氏、首氏、腹氏之类(60,62)。【望】 兰陵(17,60,418)。【布】 台湾台北(64
读音:Shā’ěr【源】彝族姓。属莎冈家支(375)。
读音:Shūbào【源】 舒鲍,周时偃姓小国(参见舒蓼),春秋时灭于楚,子孙以国为氏(6,12,17,60)。【人】 舒鲍无终,春秋时晋悼公大夫(6,12)。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读音:Wúlǐkān【综】 清蒙古镶白旗中有此姓(259)。
读音:Tǔdēng【综】 藏族姓(255)。台湾台北、西藏拉萨等地均有此姓(68,255,261)。
读音:Nònglā独龙族姓氏,云南之贡山有分布。意指 “石头多的地方”,以为氏族名,以族为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独龙族》。
读音:Chǐ【综】 源出不详,或以度名为氏(62)。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新编千家姓》(73,91)。台湾高雄有此姓(64,68,26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云南之泸州等
读音:Tuōní【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姓氏汇编》(75)《姓氏词典》 引 《中国姓氏汇编》收载。未详其源。
读音:Shàng guān上官姓出自芈姓。春秋时,楚怀王有个小儿子叫子兰,一说其被封为上官大夫,后世子孙遂以官名为姓。一说上官是地名(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子兰被封于此,后世子孙遂以封地为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