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
【源】 战国时赵国贤人窦犨,字鸣犊,非罪被杀,子孙以字为氏(7,60)。亦见《姓苑》(17,21,24)。【望】 河东(17,418)。【布】 浙江上虞(279)、广东等地均有此姓。【人】 鸣九皋,汉时人(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晋城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注云:“(战国时)赵贤人窦犨,字鸣犊,非罪被杀,子孙以字为氏。”
【源】 战国时赵国贤人窦犨,字鸣犊,非罪被杀,子孙以字为氏(7,60)。亦见《姓苑》(17,21,24)。【望】 河东(17,418)。【布】 浙江上虞(279)、广东等地均有此姓。【人】 鸣九皋,汉时人(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晋城等地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姓氏考略》据《元和姓纂》注云:“(战国时)赵贤人窦犨,字鸣犊,非罪被杀,子孙以字为氏。”
读音:Ŏu【综】源出不详。浙江萧山(209)、安徽桐城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朔州,安徽之贵池、泾县等地均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按:藕,莲之根茎,此当
读音:Bēngyīng珞巴族姓氏。出自博嘎尔部落之父系氏族“霍得”,以户族名为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珞巴族》。
读音:Cháng常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源于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于康邑,世称康叔,其支孙食采于常,后人以为姓氏。此为山东常姓。另外,春秋时吴王封其后代于常(今江苏常州
读音:Jíyí现行彝族姓氏。或写作“吉彝”,今四川之峨边、马边等地有分布。此姓系峨边、马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Niǔhútè【源】 清满洲八旗姓。凡二派,出珲春、库雅拉等地(23,63,180,260)。【变】 一作〔钮胡特〕(180)。清代满族姓氏,世居珲春、库雅拉地方,乃满八旗姓氏之一。《清通
读音:běi máo【源】 系自子姓,见《世本》(4,7,60)。即北殷氏(4,60)。【变】 亦作〔北髦〕(4,60)。历史上罕见之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世本》 ‘北髦氏,子姓
读音:Bāróngjiāng【综】 源出不详,台湾桃园有此姓(64,68,261)。
读音:Cháhāzhálá’ér【源】 察哈札剌儿系元时札剌儿部一支,当以部为姓。【人】忙哥撒儿,察哈札剌儿氏,元定宗、宪宗时为断事官。其孙伯答沙,元延祐二年累官中书右丞相,后以大宗正府札鲁忽赤出镇北
读音:Xīwǒ【源】 系自姜姓。春秋时许昭公之后(8,17)。一说,太岳之后有锡我氏(8,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路史》注云: “太岳后有锡我氏。”“太岳”,相
读音:Pànquè《姓氏词典》引 《新唐书》 收载,“唐有判阙·特勒。”未详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