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Nā

那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楚国灭掉商王武丁后裔权国(今湖北当阳),将权人迁往那处城,后形成那姓。

那姓发源于湖北,望族居于丹阳(今安徽宣城)、京兆(今陕西西安)、天水(今甘肃通渭)。

那姓历史人物有那椿诺,宋代人。官至扬州刺史,其为政清廉,布德及民,深受百姓爱戴。那颉,后燕人。官至辽西太守,为官清廉,政绩显著,名重当世。

那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一位。


【音】 亦音Nā(62,82)。今亦音Nà。【源】 ①春秋时楚武王克权(故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后迁权于那处(故城在今湖北荆门东南那口),因以为氏,见《姓谱》(17,60)。②朝那(zhū nuó),一作朝郍,东夷国名,其后以国为氏,后改朝那氏为那氏(1,7,12,17,60)。③汉时西域大宛国之破落那氏后改为那氏,见《魏书·官氏志》(17,60,70)。④上郡那氏,源出乌桓部(242)。⑤汉时烧当羌有那氏(60)。⑥宋以来云南土司那姓,现归缅甸,属缅甸孟族(253)。⑦明清时云南安南(今文山州马关及麻栗坡)长官司副长官、新现寨(今屏边西北)土舍、武定直隶州暮连乡土舍、元江军民府知府,均姓那,为傣族(253)。其中元江傣族那姓,其先为随明将沐英进云南之汉族,因功封为元江世袭土司,后逐渐同化为傣族(218)。⑧清满洲八旗姓那木都鲁氏、纳喇氏、瑚勒哩氏等均有改姓那氏者(180)。⑨鄂温克族那哈他氏,汉姓为那(192)。⑩土族那贵氏,汉姓为那(195)。⑪锡伯族那拉氏,汉姓为那(201,133)。⑫黎(106)、彝(130)、蒙古(369)、瑶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亦作��、��(17)、郍(15,21)。【望】 天水、丹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那颉,一作郍颉,东晋末后燕辽西太守(15,21)。那尚絅,明时四川宜宾人,弘治举人(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围场,山东之平邑、东平、昌乐,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陇川、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彝族、土族、佤族、锡伯族、鄂温克、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据 《风俗通》 注云:“朝那,东夷也,其后单姓那氏。望出丹阳、天水。”《续通志·氏族略》 亦注: “朝那,东夷国名,以国为氏。其后单为那氏。” (按: “朝那”,《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胡那”,误。) ② 《姓氏考略》 注引 《姓谱》 云: “《左传》楚武王克权,迁权於那处,因氏。”“”,周代国名,故城在今湖北当阳县东南; “那处”,古地名,在今湖北荆门境内。此为楚之那氏,出自权国。③又据《汉书》 注云: “大宛国之破落那氏,改为那氏。” 盖取 “破落那” 之末音谐以汉字“”而得。“大宛”,古代西域三十六城国之一。④又注云: “烧当羌(按: 羌族的一支) 亦有那氏。” ⑤《魏书·官氏志》 载有那氏,南迁改氏,“那氏依旧那氏。”⑥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清代满族姓氏那木都鲁、纳剌乌勒里等皆改单姓 “”。见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⑦彝族之那氏,出自 “阿勒普”——帝赐之族——实亦以凤为图腾的凤氏族,故或依其汉意而为凤姓,自明代“凤者峨”之子备始,其先祖避乱,行至路中,忽来一队官兵,先祖急让官兵曰: “那!”彝语“”乃 “休息”之意。官兵正欲搜抢先祖,闻 “”音,以为其姓“”,非凤土司也。官兵乃去,祖人得免难。自是以 “” 护祖,因改姓 “”。⑧土族之那姓,则出自 “诺贵-孔”,汉意为诺贵人。“诺贵”之意不明,或以为部落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 “”而为单姓。⑧锡伯族之那氏,则由那拉 (按: 或作“纳剌”) 氏所改,亦取其首音谐以 “”字而改。⑨鄂温克族之那姓,则由 “那哈他”、“那妹他” 嘎拉所改,皆取其首音谐以 “”而为单姓。⑩鄂伦春族之那姓,出自 “那旦” 千 (氏),汉意为 “七个”,以志七张貉皮买了妻子之事,以为氏。后或取其首音谐以“”而为单姓。注⑦——⑾见 《中国人的姓名》。

西魏有扬州刺史那椿; 唐代有那利; 明代有那嵩,沅江土官,为知府; 清代有那早,任把总。

猜你喜欢

  • 读音:zhù【源】 ①见《姓苑》(7,9,11,12,17)。一说,由库住氏所改(60,62)。②满族姓(344)。【望】 河南(17,418)。【布】 河北隆化(344)、山西汾阳(278)、四川成

  • 东野

    读音:dōng yě周公之后、伯禽之少子名鱼,食采于东野,因以为氏。(见《东野志》)鲁城南之东,檀山之阳,有东野田一成,鲁公赐第三子鱼以自养,因田为氏,始以东野为姓焉。(见《山东通志》)▲〈战国〉东野

  • 读音:Zhàng【源】 见《姓苑》(15,21,62)。【布】 广西钦州(364)、台湾高雄(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江西之宜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

  • 護骨

    读音:Hùgǔ【源】 北魏时匈奴别种高车部有护骨氏(11,44,60,70)。【变】 ①一作纥骨氏(60,62,70)。②后改为胡氏、元氏(70)。历史上高车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魏书

  • 楊石

    读音:Yángshí【综】系由杨、石二单姓所组成。今湖南城步有此姓。《姓氏词典》 引王述民 《新编注音千家姓》 收载,其注云: “即杨食氏。”参见“扬石。”

  • 麻灣

    读音:Máwān现行藏族姓氏。今四川之道孚有分布。本为地名,以地为姓。此姓系道孚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邯郸

    读音:hán dān嬴姓,赵穿食邑邯郸,因以为氏。(见《万姓统谱》)晋赵盾从父昆弟子曰穿,食采邯郸,因以为氏。(见《通志·氏族略》)▲〈春秋晋〉邯郸午,大夫。〈三国魏〉邯郸淳,颍川人,名士。

  • 读音:Céng【源】 系自姒姓。夏少康之子曲烈封于鄫,一作缯(故城在今山东苍山西北),子爵,以国为氏,后有缯氏、鄫氏、曾氏(7,11,17,60)。一说,缯国故城在今河南方城境(91)。【望】 安邑(

  • 读音:jiǔ【源】 见《姓苑》(15,21,60)。或系久且氏所改(63)。【布】 安徽淮南(362)、北京、内蒙古包头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甘肃之酒泉,山西之太原、榆次,江西之余干等地

  • 读音:Miàn【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亦作〔靣〕(73)。山东成武有此姓(340)。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运城及晋中地区有分布。回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