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
【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安徽淮南(362)、山东淄博等地均有此姓。
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词典》引 《中国姓氏汇编》亦收; 《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 亦载,其注云: “极罕见姓。亦与‘楫’ 通。”
【综】 源出不详。见《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安徽淮南(362)、山东淄博等地均有此姓。
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姓氏词典》引 《中国姓氏汇编》亦收; 《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 亦载,其注云: “极罕见姓。亦与‘楫’ 通。”
读音:yǒu nán【源】 系自姒姓。禹后分封,有有男国,子孙以国氏(7,9,12,17)。 【变】 亦作有南(60)。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姒姓。《史记》: 禹后
读音:’ěrgēnqiān【综】 达斡尔族姓(莫昆名)。属郭戈勒哈拉,汉姓为郭(189)。
读音:Bàidūkè【综】 清镶黄旗蒙古马甲官保之妻为拜都克氏(260)。
读音:Wēilǎ'nuòěr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奇尔实勒始事王汗托果琳,后灭王汗归太祖,其族为威喇诺尔氏。《列传》哈喇哈斯,威喇诺尔氏。” (按: 《九通分
读音:Háng'ēlī锡伯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锡伯族》收载,未详其他。
读音:jǔ【源】 系自己姓。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故城在今山东莒县),其后以国为氏(4,7,11,12,21)。【望】 高密(17,418)。【布】 北京、上海(91)、山西汾阳(278)、河北静海等地
读音:zhì【源】 ①春秋时郑大夫食采于制(故城在今河南荥阳境),因以为氏,见《姓源》(17,62)。②周文王弟虢叔之后有制氏,见《路史》(17,60)。制,春秋时虢之邑,后为郑邑,以地为氏(60)。
读音:Hùshīhǎlī清代满族姓氏,为黑斤部人。《中文大字典》收载;《姓氏词典》亦收,其注云:“满族姓氏,依兰 ‘三姓’ 之一。”
读音:Huàn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大同、临汾,甘肃之舟曲,四川之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姓氏考略》注云:“召伯奂之后。”周召公奭食采於召 (shà
读音:shū jiū【源】 系自偃姓。古帝皋陶之后,周时子爵小国(故城在今安徽舒城),春秋时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6,17,60)。偃姓,皋陶之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见《通志·氏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