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è

【源】①系自姜姓。齐桓公支庶齐庆父之后皆以庆为氏,至东汉汝阴令庆仪,其曾孙侍中庆纯避安帝父之讳,改为贺氏(6,7,9,12,17)。②代北贺兰氏、贺赖氏、贺敦氏等后均改为贺氏(6,12,17,60)。③西夏人姓(95)。④苗族吉学氏,汉姓为贺、杨(116)。⑤土族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等汉姓均为贺(195)。⑥裕固族呼郎嘎特氏,汉姓为贺(198)。⑦新疆锡伯族何叶尔氏,汉姓为贺(201)。辽宁沈阳锡伯族贺在尔氏,汉姓为贺(433)。⑧布依(133)、撒拉(199)、傈僳(205)、满、蒙古(344)、俄罗斯、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望】广平、会稽、河南(17,60,418)。 【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8%,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二省贺姓约占全国汉族贺姓人口31%。 【人】贺纯,东汉安帝时侍中,江夏太守(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及其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澄海,广西之桂林,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水、壮、土、土家、布依、傈僳、锡伯、达斡尔、裕固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并注其源: ① “即庆氏也。姜姓。齐桓公之支庶也。自齐庆父之后者,以庆为氏,至后汉汝阴令庆仪——即庆普之裔也。仪之孙酺,酺子侍中质,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②又,“后魏贺兰氏、贺赖氏,并改为贺氏。” ( 《姓氏考略》谓“贺敦氏”亦为贺氏。) ③或为土族姓氏所改。土族语有“苏胡-孔”,意为苏胡人。或音译作 “索卜”,当即辽、金时之 “阻卜” 之别译。后为土族,本部落名,或以部为姓。后取“苏胡” ( “索卜”、“阻卜”)之尾音,谐“”、“”、“”、“” 以为单姓,或音变而为 “”。又,为贺尔氏所改。藏族称 “阻卜”; 鞑靼、蒙古,土族则称 “贺尔”。当为氏族名。或取其首音,谐“” 而为单姓。④傈僳族之贺姓,则出自鼠氏族。傈僳语为 “海扒”、“海彼”。“”,汉意为花松鼠,后为单姓“”,盖取海扒氏之首音,谐以音近之 “” 而得。⑤锡伯族之贺姓,则由赫叶哷氏所改。取其首音谐“”,以为姓。⑥达斡尔族之贺姓,则出自克音 “哈拉”,取哈拉之首音谐其近音之 “” 而为单姓。⑦裕固族之贺姓,则由呼郎嘎特氏所改。呼郎嗄特,亦作霍尔勒、贺朗格、虎那格、虎那固等。本氏族名,以之为姓。或改单姓“”,盖取其首音谐 “” 而得。注③——⑦,见《中国人的姓名》。

三国时吴有贺邵,中书令; 晋代有贺循; 唐代有贺之章; 宋代有贺铸; 清代有贺锟; 当代有贺龙。

猜你喜欢

  • 牟岡

    读音:Móugāng【源】 彝族姓(375)。

  • 額木賀奴特

    读音:mùhènǔtè【综】 清正红旗蒙古马甲绰多波之妻为额木贺奴特氏(260)。

  • 读音:Xiǎn【源】 出《姓苑》(7)。【布】 湖南慈利有此姓。【人】 铣管,晋穆帝升平中钩弋鲜卑人,御史中丞,见《风俗通》(9)。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 《姓氏词典》 引 《姓解》亦收

  • 读音:Miáo【音】亦音Miáo(76)。 【源】巴陵郡四姓:麋、熊、相、猫(猫),见《太平寰宇记(补阙)》(60,62,86)。又,湖广江鄂岳三州人尚有猫姓,见《通雅》(60)。 【变】亦作〔猫〕(

  • 平陵

    读音:píng líng【源】 平陵老之后,见《史记》(6,12,62)。平陵为春秋时晋邑,故城在今山西文水东25里,故以地为氏(62)。亦见《姓苑》(7,9,17)。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

  • 答剌麻

    读音:Dálàmá《姓氏词典》据《二十五史人名索引》收载,其注云: “蒙古族姓。元有答刺麻·八剌、答剌麻·硕里。”(按: 答,《姓氏词典》原音dā。)

  • 防风

    读音:fáng fēng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见《史记·孔子世家》)防风氏,夏时诸侯。

  • 读音:Yì/Yih【源】 凡女姓之字,金文皆从女作,而先秦以后所写经传,往往省去女旁,如……弋姓之弋,金文作㚤,今《诗》有“美孟弋矣”,见王国维《观堂集林·鬼方昆夷�&#x

  • 獨鼎

    读音:Dúdǐng【源】 金时女真人姓(71)。【望】陇西(71)。【变】①汉姓为骆(71)。②《三朝北盟会编》有女真人独顶氏,〔独顶〕似即独鼎之异译(71)。清《续通志 ·氏族略》作都克达(24)。

  • 读音:Shù束姓来源于妫姓。汉时有广,宣帝时任太子太傅,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东南)人。到了广曾孙孟达时,避王莽之难,自东海迁居沙鹿山(在今河北大名境内)。遂改为束氏。束姓历史人物有束,西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