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liú

【源】 ①古帝尧之子丹朱之庶兄九人,封于留者之后,以邑为氏(8,17,60)。留,春秋时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故城在今河南偃师西南35里之刘聚。②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于王畿之留(故城参见上条),以邑为氏。周庄王时留子国即是(7,60,62)。③春秋时宋有留邑,食邑者有以邑为氏(12,21)。至秦置留县,汉武帝封张良为留侯,即其封地,故城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一说,春秋时卫大夫留封人之后,见《姓源》及《广韵》。误矣,春秋时宋、陈有留地,均未属卫(7)。【变】 ①留即刘之本姓(17)。②亦作〔畱〕(9)。【望】 会稽、东海(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留盻,汉强圉侯(7,17)。留梦炎,宋时衢州人,谆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入元时起为礼部尚书(232)。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运城、忻州,江西之吉安,福建之邵武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丹朱庶兄九,其封於留者为留氏。” 丹朱乃帝尧之子,故此之留氏当系出祁姓。②又引 《姓源韵谱》 云: 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留,以邑为氏。③郑樵则云: “按《姓纂》: ‘卫大夫留封人之后。’ 然无据。宋有留邑,此则宋之留邑大夫,因以邑为氏。” 其地在今徐州泗水东南二十五里留城是也。④或为刘氏所改。郑樵又云: “刘诞谋逆,贬姓为留。” 《姓氏词典》 注云: 留,古地名,有二: 一为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一为春秋宋邑,在今江苏沛县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则云: “ (留),春秋郑邑,后为周大夫刘子采地。留、刘字通也。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五里刘聚。” 与 《姓氏词典》 所谓 “东周郑邑,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 之说不同。而近於 《姓源韵谱》“出自周封内大夫,食采王畿之内,以邑为氏” 之论。⑤《广韵》 则云: “留,亦姓,出会稽。本自卫大夫留封之后,后汉末避地会稽,遂居东阳,为郡豪族。”

《姓氏词典》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 云: “周庄王时有留子国、留子嗟,皆贤人。庄王不明,留氏放逐,国人作诗剌人,今《丘中有麻》是也。” 留,旧或作 “”。

汉代有留肹。(按, 肹, 或作肸, 音xī。 《姓氏词典》 引作 “”,误。) 又有留长孺; 三国时吴有留赞,为将军;唐代有留叔先; 五代有留从効,泉州节度使。《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 (宋) 留从效,永春人,清远军节度使。宋代有留梦炎; 明代有留睿。

猜你喜欢

  • 形成

    读音:xíng chéng【综】 《史记》有形成氏(7,9,60)。或后改为形氏(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据《姓解》注云: “《史记》有形成氏。”未详其源。

  • 读音:Biàn/Biann,Byan【源】 西夏人姓(31)。【变】 ①《清稗类钞·姓名类》作〔〕(30)。②后改为卞氏。【人】 㝸德昭,西夏时武功大夫(24)。

  • 匡果羅特

    读音:Kuāngguǒluótè【综】 清正黄旗蒙古护军塔布之妻为匡果罗特氏(260)。

  • 乌延

    读音:wū yán▲<金>乌延吾里补,大定中保大军节度使。

  • 库六斤

    读音:kù liù jīn库六斤氏改为斤氏。(见《元和姓纂》)

  • 密赤思

    读音:Mìchìsī元代“色目人”姓氏。为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通志·氏族略》译作“密搏斯”。

  • 读音:jué【源】 ①古有厥侯(厥国故城在今河南项城),其后以国为氏,见《姓考》(17,62)。②汉文帝赐衡山王宫人为厥氏(7,11,12,17)。【望】 京兆(17,62,418)。【布】 上海(9

  • 缓稽

    读音:huǎn jī缓稽氏改为缓氏。(见《魏书·官氏志》)

  • 洛卧

    读音:Luòwò【综】 彝族姓。云南武定有此姓(375)。

  • 巴雅拉

    读音:Bāyǎlā【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凡二十派,出松花江、虎尔哈、木伦、卦尔察、法尔图、黑龙江、长白山、倭济、扎库塔、库穆努、宁古塔、伊兰费尔塔哈村、乌丹村、乌塞理、库穆图、绥分、库尔喀、巴硕和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