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Qiáo

【源】 ①系自姬姓,见《唐书·世系表》(60,62)。黄帝葬桥山,群臣守冢不去者为桥氏(9,11,12,17,60)。桥氏之先出自黄帝,帝葬于桥山,子孙以绍基立姓者,因以为氏,见《太尉桥公庙碑》(21,76)。②西域有拘弥王桥塞提(60)。【望】浚仪(418)。【变】后有改姓乔者,见《姓考》(62)。【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桥庇,战国时鲁人,字子庸(21,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获鹿、辛集,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郑樵注云:“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因为桥氏。”“以地为氏”。 蔡邕《太尉桥公庙碑》亦载:“桥氏之先,出自黄帝。帝葬於桥山,子孙之绍基立姓者,咸以为氏。”《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云:桥山在陕西中部县西北,以沮水穿山而过,若桥然,故名。上有黄帝(按:今陕西无“中部县”,当即“黄陵县”)。后或省而为“”。②《姓氏考略》据《唐书·世系表》注云:“桥,姬姓后。”③又注:“西域有拘弥王桥塞提。”拘弥,西域三十六城国之一。亦即扜弥,故城在今新疆和田克勒底城。

战国时鲁有桥庇,商瞿弟子;西汉有桥仁,成帝时为鸿胪寺卿;东汉有桥玄,光和时太尉;唐代有桥公山;明代有桥宗义。

猜你喜欢

  • 读音:Zēng【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江西丰城有此姓。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源。(按: 甑,古代陶制蒸锅,用如后世之锅上再加笼屉。疑即以此炊具为姓。)

  • 蒙斯毒

    读音:Méngsīdú【综】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中课寨(160)。

  • 乙速弧

    读音:yǐ sù hú原为代郡津名,魏赐太原王显为乙速弧氏。(见《魏书·官氏志》)乙速弧氏,代人,随魏南迁。(见《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后魏>,乙速弧佛保,都督。<唐>

  • 烏魯素

    读音:Wūlǔsù【综】 清镶黄旗满洲马甲阿尔善之妻为乌鲁素氏(260)。

  • 毋樓

    读音:Wúlóu【源】 无娄,春秋时莒国之邑,亦作毋楼,即古牟夷国。以邑为氏(60,62)。【变】 亦作〔毋娄〕(9)、〔无楼〕(60,62)。【望】 琅邪(60,62)。【人】 毋楼且渠王,汉时匈奴

  • 護骨

    读音:Hùgǔ【源】 北魏时匈奴别种高车部有护骨氏(11,44,60,70)。【变】 ①一作纥骨氏(60,62,70)。②后改为胡氏、元氏(70)。历史上高车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据《魏书

  • 介拉

    读音:Jièlā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吴訥虎沁

    读音:Wúnèhǔqìn/Unuhucin【综】 清满洲镶黄旗中有吴讷虎沁氏(259)。

  • 读音:Ná【源】 ①即拏氏,拿为拏本字(60)。后人改拏为拿。春秋时莒公子拏之后(17,60)。②金时有乌姑迺,姓拿(91)。或系女真人拿可氏所改。【变】 一作〔㧱〕(64,68,261

  • 阿拉爾

    读音:E-lā'ěr【综】 清驻防索伦正黄旗与正红旗中均有阿拉尔氏,世居默尔根城、格尼必拉、打牲等地(259,260)。又,清镶白旗满洲马甲富隆阿之继妻为阿勒尔氏(260),〔阿勒尔〕似即阿拉尔之异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