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ǐn

【源】 ①引为夏时侯国,子孙以国为氏(21)。亦见《姓苑》(15,21)。 ②春秋时鲁公族之后有引氏,见《路史》(17,60)。 ③北魏孝文帝时改代北古口引氏为引氏,见《魏书·官氏志》(60,62)。【布】 北京、湖北武汉(91)、河北三河(285)、广东顺德(363)等地均有此姓。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之太原、大同、阳泉、忻州、灵石,湖北之武汉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收载。《姓氏考略》 注其源: ①其据 《路史》 注云: “鲁后有引氏。”此当系出姬姓。②其据 《魏书·官氏志》 注云:“古口引氏改为引氏。” (按: 今中华书局标点本 《魏书·官氏志》 无“古口引”,而作“胡古口引氏,后改为侯氏。”其“校勘记”称: 《广韵》、《姓纂》、《姓解》,“胡古口引” 作“古口引”; 《姓纂》 卷五、卷六,《辨证》、《氏族略》 作“古引”; 沈涛 《随笔》 五以为“今本误衍一 ‘胡’ 字”。《疏证》 以为古 “”、“”音通,“氏既改误,明旧氏必有 ‘胡’ 字无疑。”《胡姓考》 据本书 (按: 此指 《魏书》) 卷九 《肃宗纪》,见 “胡引祖”,以为此姓 “当为 ‘胡引氏’,《官氏志》 作 ‘胡古口引氏’,盖涉上若口引氏而衍。”今按: 氏既改侯,旧氏必有 “”字之说,如出连之改毕,是楼之改高,土难之改山,屋引之改房,在读音上原姓与改姓并无关系。诸姓氏书皆无 “” 字,《广韵》 且注明 “”字“公户切”,岂可为省文或脱字?疑 《志》本作 “古口引文”,当时又别作 “胡口引”,后人旁注“”字,羼入正文。“古口引” 既亦作“胡口引”,亦可省作“古引”或“胡引”。故姓氏书或作 “古引”,而 《肃宗纪》 有“胡引祖”,所论很是,与 《姓氏考略》所引 “改为引氏”之说不同。

《姓氏词典》 称: “元有引住。”

猜你喜欢

  • 咩迷

    读音:Miémí【源】 西夏人姓(31,24)。【变】 亦作〔密密〕(24,101)、咩铭(101)。【人】 西夏国主德明之妃为咩迷氏,一作密密氏(31,101)。咩迷乞遇,西夏臣(24,40)。《姓

  • 读音:/Eh,O【源】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 鴻蒙

    读音:Hóngméng【源】夏禹臣有鸿蒙氏,见《岳渎经》(60,62,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据《岳渎经》 云: “夏禹臣有鸿蒙氏。”未详其源。

  • 鮮虞

    读音:Xiānyú【源】 ①鲜虞,春秋时小国,为白狄一支,战国时改称中山(故城在今河北正定西北新市城),后灭于晋,子孙以国为氏(7,60,62)。②楚申鲜虞,本齐人,其后以名为氏(12,21)。历史上

  • 闻人

    读音:Wén rén闻人姓主要源于以下说法。春秋时,鲁国大夫少正卯,学问、口才都很好,与孔子同时聚众讲学,好几次把孔子学生吸引过去,大家却称其为“闻人”,后孔子以“危言乱政”罪诛少正卯。少正卯

  • 读音:jiē【源】 汉时揭阳定之后,改为单姓(60,62)。汉武帝时,定以南越揭阳令降,封安道侯。【望】 豫章(17,418)。【布】 分布较广,尤以江西多此姓。【人】 揭镇,唐时青州刺史(15,21

  • 萬琉哈

    读音:Wànliúhǎ【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清河(23,63,180,260)。【变】 一作〔万旒哈〕(180,260)。【人】 清圣祖定妃为万琉哈氏(72)。清代满族姓氏。世居清河地方,乃满

  • 哈喇魯

    读音:Hǎlǎlǔ元代 “色目人” 姓氏,为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续通志·氏族略》译作“哈喇娄。” 《姓氏词典》 引《姓觿》亦收。其注云: 元有松江万户府达

  • 惹你

    读音:Rěnǐ【综】 彝族姓。属冈哈惹依家支,四川冕宁有此姓(375)。

  • 休佳

    读音:Xiūjiā【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乌拉玛(180,260)。【变】 ①后改为修氏(180)。②亦作林佳(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