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tuǒ

【音】 亦音托(Tuō)(80,84)。【源】 宜系度姓所改(60,61)。【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庹五常,明时慈州(故治在今山西吉县)人,万历中任南阳卫指挥(15,21,24)。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西之灌阳、田林,四川之长寿、合江,湖北之武昌、老河口,山西之太原、运城、大同,新疆之布尔津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皆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注云:音 “”。明庹五常,南阳卫指挥 (按: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 《万姓统谱》 作“万历间有河南之阳卫指挥庹五常,慈州人。” 之阳卫,当为 “南阳卫” 之误。) 明陆容 《菽园杂记》 曰: “广西有庹姓。音‘托’。今吴中人以两臂量物曰 ‘托’。‘庹’ 既与‘度’ 似,又从尺,疑即此。《统谱》 收入五歌,音‘陀’。殆声转之讹也。” 《姓氏考略》 亦载,其注云:“蜀中多庹姓,亦为度姓所改。”

清代有庹正国。

猜你喜欢

  • 读音:Xiǎo【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5,91)。山西汾阳(278)、上海嘉定(351)、江西德兴(306)、浙江开化(310)、萧山(209)、江苏武进(314)、安徽淮南(362)、

  • 北宮

    读音:Běigōng/Peikung【源】 ①系自姬姓。春秋时卫成公之曾孙括,世为卫卿,以所居北宫,别为北宫乐(7,12,17,60)。②春秋时齐国有北宫氏(26)。③东汉时青海湟中义从胡人有北宫氏(

  • 尼雅哈哩

    读音:Níyǎhāli【综】 清镶蓝旗蒙古马甲阿穆之妻为尼雅哈哩氏(260)。

  • 读音:Sù【源】 见《姓苑》(7,9,12,15,17)、《广韵》(11)、《玉篇》(86)。【望】 酒泉(17,418)。【布】 四川武胜有此姓(321)。罕见姓氏。《姓氏词典》引 《姓苑》收载;

  • 紇石烈

    读音:Héshíliè【源】 ①金时女真人姓(60,62)。系辽时部落,以部为氏(57,71)。②清满洲人仍有此姓(260)。【变】 ①后改为高氏、卢氏(71)。②亦作〔乞石烈〕、〔剋石烈〕、〔克石烈

  • 那蒌

    读音:nā lóu后魏时代北姓,后改为蒌氏。(见《魏书·官氏志》)

  • 读音:Nài能姓出自春秋时期的熊姓。熊挚,本该被立为楚国的君主,但由于残疾,不能立为王,于是就把他封于夔(今湖北秭归东),后楚国以夔国不祭祀祖先为由,灭掉了夔国。后人为避免株连,就去掉熊下四点

  • 大庭

    读音:dà tíng【源】 ①古大庭氏之后,以号为氏,见《姓氏英贤传》(1,9,12,17)。②炎帝时诸侯,大庭,鲁地。鲁有大庭氏之库,见《左传》(60,63)。【变】 亦作〔朱颜〕,见《袁王纲鉴》(

  • 祝丘

    读音:zhù qiū【源】 祝融氏之后有祝丘氏(15,60,63)。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词典》据《姓考》 注云: “以地名为姓氏。祝丘,春秋鲁邑。在今山东

  • 读音:tóng【源】 ①系自姒姓。周时彤伯,盖系彤城氏之后,见《史记》(60,62)。②系自姬姓。周成王支庶封于彤(故城在今陕西华县),后以国为氏,见《路史》(11,12,17,21,60)。【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