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那蔞
历史上罕见之三字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 《姓氏词典》 亦收,其据《魏书·官氏志》 注云: “即一那蒌氏。北魏时代北姓,后改为蒌氏。”
历史上罕见之三字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 《姓氏词典》 亦收,其据《魏书·官氏志》 注云: “即一那蒌氏。北魏时代北姓,后改为蒌氏。”
读音:huǒ xún唐居支庶分王为九姓,六曰火寻。 (见《唐书·西域传》)
读音:Chénjīn【综】 清正蓝旗满洲养育兵百吉图之妻为陈金氏(260)。
读音:Níshǔ《姓氏词典》 引 《新唐书》 收载,其注称: “唐有属·利稽。”未详其他。
读音:Pī【综】 汉时有牂牁太守披条(21)。罕见姓氏。《姓氏词典》 引 《中文大字典》 收载; 《中文大字典》 引 《通志》 亦载,其注云: “汉有牂牁太守披条。” (按: 查 《郑通志·氏
读音:Nàimàndài元代 “色目人” 姓氏,为元代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乃蛮歹”。
读音:Bìlìchén【综】北魏时改代北辟历辰氏为辰氏,见《魏书·官氏志》(44,60,62)。【望】河南(60)。历史上代北地区之三字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并注此音。其注引 《魏书·官氏
读音:Xiūníyǎ【综】 清镶红旗满洲马甲罗柱之妻为秀尼雅氏(260)。
读音:tā【音】 亦音其它之它(Tā)(62)。【源】 ①春秋时楚平王之孙田公它成,见《世本》,当为它氏之始(4,60)。②苗族姓。【布】 北京、湖北武汉、四川成都(91)、台湾台南(64,68,26
读音:Sūndūdǎi【综】 元时蒙古人姓。教化,蒙古孙都歹氏。元泰定元年任镇江路彰德翼下千户所达鲁花赤,见《至顺镇江志》(399)。
读音:Kàng亢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自地名。春秋时有贵族受封于亢父,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为姓,称亢氏。二是源自先秦时卫国大夫三伉之后,以祖名为氏,称伉姓。后来去“亻”旁成亢姓。亢姓早期主要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