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Bāo

包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据说为包羲氏之后。包羲氏即伏羲,传说他发明了八卦。另说为春秋时楚国大夫申包胥之后。二是改姓,丹阳包氏,本姓鲍,王莽时避乱改为包姓,成为包姓的一支。

包姓发源于河南,后有进入湖北、山西者。秦末汉初,包姓避难东入安徽、江苏,南迁湖北,北徙河北、山东。魏晋南北朝时期,包姓南迁至今江西、浙江、湖南等地。南宋末年,包姓开始在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四川等地散居开来。明初,包姓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清中叶以后,有包姓渡海赴台湾、入迁东北三省。如今,包姓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

包姓历史人物有包拯,北宋名臣。天圣年间进士。任开封知府时,执法严峻,不畏权势。在朝之时,贵戚官宦都不敢为非作歹,当时“包青天”的名号妇孺皆知。他刚正不阿,为民申冤,惩治权贵,树立了清正廉洁官员的榜样。明人以他断案的民间传说写成《包公案》一书,流传甚广。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他关心时政,对农政、漕运、盐政、货币、兵法、鸦片等问题都有论述,主张积极抗英。他善于书法,提倡北碑,兼习二王,对咸丰、同治年间的书法很有影响。著有《艺舟双楫》等。

包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八十五位。


【源】 ①相传古帝庖牺氏(即伏羲氏)之后有包氏,见《路史》(17,60)。②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大夫申包胥(楚君蚡冒之裔)之后,以王父字为氏(7,11,17,21,60)。子孙徙居上党(17)。③丹阳包氏,其先为泰山鲍氏,王莽时避难,去鱼为包(7,60)。④宋时番部俞龙琦率属来降,自言闻包侍制(即包拯)为朝廷忠臣,乞赐姓包(24)。⑤金时女真人姓,见《高丽史》(71)。⑥清满洲八旗姓乌雅氏后有改姓包氏者(174,181)。⑦清辽宁岫岩蒙古八旗之裔有包氏(183)。居内蒙古东北部原蒙古孛儿只斤氏,汉姓为包(384)。⑧瑶(118,123,225)、彝(130,380)、土家(387)、东乡、回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丹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5%。尤以江苏、浙江多此姓,二省包姓约占全国汉族包姓人口13%。【人】 包咸,东汉时会稽曲阿人,累官大鸿胪(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满、回、瑶、土家、东乡、仫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 注引《路史》 云: “包牺氏后有包氏。” 包牺亦作 “庖牺”。音fúxī。其后或以 “” 为氏,当亦音变为bāo。②郑樵注云:“楚大夫申包胥后,以字为氏。” 申包胥,楚公族大夫,姓公孙,封於申,故号申包胥。③或为鲍姓所改。“丹阳包氏,本鲍氏,避王莽乱改包。” 见《姓氏考略》。丹阳即今江苏镇江。丹阳包氏之先为泰山 (即今山东泰安东南)鲍姓,南迁,改氏。④或为俞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 载: “宋番部俞龙琦率属来降,自言闻包待制 (按: 即指传说中的包公) 为朝廷忠臣,乞赐姓包,上从之。” ⑤或为满族乌雅氏所改。见 《满族姓氏录》。⑥蒙古族包姓或为博尔济吉特氏所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姓,乃元代皇家姓氏。后或取博尔济吉特氏之首音谐“”而为单姓。

东汉有包咸,大鸿胪,会稽人; 宋代有包拯,龙图阁直学士 (亦即 “包待制”、“包公”),合肥人; 清代有包世臣,泾人。

猜你喜欢

  • 石爾德特

    读音:Shíěrdétè【源】 清蒙古人姓(61,254)。【变】 清镶黄旗蒙古护军六十尔之妻为什尔德特氏,镶黄旗蒙古马甲灵福之继室为石哷忒特氏(260),〔什尔德特〕、〔石哷忒特〕等似均系石尔德特之

  • 都蘇勒

    读音:Dūsūlè【源】元时蒙古人姓(24)。元代蒙古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鄂都台妻都苏勒氏”,此“以姓为氏”。

  • 赫氏

    读音:Hèshì现行罕见之复姓。今山西之运城有分布。《山西人口姓氏大全》 收载。未详其他。

  • 末里乞歹

    读音:Mòlǐqǐdǎi【源】 元时蒙古七十二氏中有末里乞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摩哩奇尔岱〕(24)。元代蒙古族姓氏。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

  • 读音:tí【源】 春秋时晋大夫提弥明之后,见《姓源》(17)。【布】 山东成武(340)、安徽淮南(362)、湖南湘谭(373)、台湾桃园(68,261)、河北三河(285)、隆化(344)、廊坊、沧

  • 罢敌

    读音:bà dí楚公族有罢敌氏。(见《路史》)楚公子罢敌,灵王子,后以为氏。(见《姓氏考略》)

  • 西伯

    读音:Xībó【综】 清镶白旗满洲护军成魁之妻为西伯氏(260)。

  • 毋將

    读音:Wújiāng【源】 取“人臣毋将,将则必诛”之言为姓(60,62)。【人】 毋将隆,汉时东海兰陵人,历官谏议大夫、冀州牧、颖州太守、京兆尹、执金吾等,为官正直(6,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

  • 读音:Wén【综】 源出不详,或系文氏所改,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

  • 读音:Shā【源】 见《姓苑》(15,21,60)。古时朝鲜南部有马韩国,有杀奚之官,见《后汉书·东夷传》。后人或以官为氏(60,62)。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雁北地区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