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ǔ

伍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伍胥之后。黄帝为部落首领时,有大臣伍胥,为后来伍姓始祖。二是出自楚国大夫伍参。楚庄王封伍参为大夫,其后代以先祖名字为姓,成为伍氏。

秦汉之际,安徽、湖北、陕西等地已有伍姓。魏晋南北朝时期,伍姓已分布于河南、四川、湖南一带。唐安史之乱后,伍姓有迁往福建、江苏、浙江者。明初,山西伍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等地。清代,闽粤地区有伍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如今,伍姓尤以湖南、湖北、广东为多。

伍姓历史人物有伍子胥,春秋后期吴国大臣。原为楚人。富有谋略,胆识过人。楚平王杀其父伍奢,伍子胥逃到吴国,多次率吴军攻楚伐越,后攻破楚国郢都,助吴成为一方霸主。伍乔,五代时南唐诗人。年少时隐居庐山勤苦读书,与张洎为友。有《伍乔诗集》。伍遵契,清伊斯兰教学者。出身于伊斯兰教经学世家,就学于山东经师门下。曾著《修真蒙引》,讲述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宗教功课、婚姻丧葬礼俗及宗教伦理等当行当止之道,被誉为“暗室之灯,迷津之筏”,是以汉文宣传伊斯兰教的基本启蒙读物。伍崇曜,清商人、藏书家。喜购书刊收藏古籍,撰有《远爱楼书目》。所刊《粤雅堂丛书》一百八十种,校雔精审,其中有很多秘本。

伍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八十九位。


【源】 ①相传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姓之始(17,60)。②系自芈姓。春秋时楚庄王嬖人伍参,以贤智升为大夫,其后有伍氏(7,12,60)。③清云南普洱府思茅厅易武(在今猛腊境)土把总为伍氏,世袭(253)。④壮(109)、彝(130)、土家(387)、苗(135)、满、蒙古(344)、羌、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后因避仇有改为五氏者(21)。【望】 武陵、安定(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1%。尤以湖南、广东、湖北3省多此姓,3省伍姓约占全国汉族伍姓人口64%。【人】 伍举,春秋时楚大夫、伍参之子,食邑于椒,故谓之椒举(7,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崇仁,浙江之椒江,广东之新会、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鲜、壮、白、傣、瑶、水、苗、土家、傈僳、布依、仡佬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① 《姓氏考略》注引 《玄女兵法》 云: “黄帝臣有伍胥,当为五氏之始。” ②郑樵注云: “芈姓。楚大夫伍参之后也。” “伍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 “伍氏避仇改为五氏。”望出安定,武陵。

汉代有伍被; 明代有伍文定,兵部尚书。

猜你喜欢

  • 读音:è【源】 系自芈姓。虞之后裔遏父为周陶正(掌治陶之事官),支孙以王父字为氏(6,11,60)。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出自妫姓,虞遏父为周陶正,支孙以字为氏。”唐代有遏

  • 黄佳

    读音:Huángjiā清代满族、蒙古族姓氏。《清通志·氏族略》收载。满族之黄佳氏,散处贝珲山秦地方(按: 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引作 “贝浑山泰”,“泰” 当为“秦”之误),乃满八旗姓氏之

  • 商陵

    读音:Shānglíng【源】 见《姓苑》(17)。以所居地为氏(60,62)。【人】 商陵牧子,周时人(11)。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以所居地为氏。”未得其祥。周代有商陵

  • 读音:Ŏu【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北有此姓(68,261)。《姓氏词典》 引 《新五代史》 收载,其注称: “五代时有呕里僧。”未详其他。

  • 读音:Hé和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官名为姓氏。传说尧时管天文历法的和仲、和叔的后代以祖上职官为荣,因以为姓氏。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春秋时楚国献和氏璧的卞和。三是改姓,北魏有素和氏,入

  • 栗陸

    读音:Lìlù【源】古帝栗陆氏之后,以号为氏(7,9)。 【变】一作〔栗睦〕(3)。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收载,其注据《元和姓纂》云: “以祖辈名号为姓氏。古帝栗陆氏之后。” 《中文大

  • 读音:Lù【源】 系陆氏、睦氏所改(60,62)。【望】 河南(17,60,418)。【人】 坴常,明时大足人,宣德中任崇县丞(21,24)。罕见姓氏。《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归 “入声”部。《

  • 陳金

    读音:Chénjīn【综】 清正蓝旗满洲养育兵百吉图之妻为陈金氏(260)。

  • 贺鲁

    读音:hè lǔ贺鲁氏,改为周氏。(见《通志·氏族略·代北复姓》)

  • 伯要

    读音:Bóyào【综】 元时蒙古人姓。或系巴约特氏之异译。买买,蒙古伯要氏,元至正中由中政院同知迁秘书卿,见《元秘书监志》(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