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阎古古全集

阎古古全集

六卷。明阎尔梅(1603-1662)撰。阎尔梅,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江苏沛县人。崇祯三年(1630)举人。弘光时,清军南下,曾劝史可法进军山东以图恢复。其后又因参与抗清活动,为清军所执,不屈。脱走后,流亡各地,晚年始归家乡。其诗多感怀旧事,格调苍凉。著有《白耷山人集》。曾遍游天下名山水,游屐所至,以名其集,如《南直隶集》、《北直隶集》、《山东集》、《河南集》等。各体诗皆以地别。乾隆时列为禁书,遂无传本。光绪时,临川桂中行守徐,以白耷山人及万年少之《隰西草堂》,合刻为《二遗民集》,存诗比此本只十之一二,盖无从得全稿。山人文乃后人缀拾而成,非其手定,存者尤少。民国初年,泗阳张相文蔚西,得山人自刻诗,重辑年谱,并遗文,为之印行,共六卷。其卷二至卷五为诗集,卷首则年谱序跋,末卷文集。于是山人之诗,得窥全貌。惟文仅取之二遗民策,不能多有增益。山阳鲁一同通甫,于道光时编山人年谱,以未见其全诗,不无简略。蔚西之谱加详,于万年少事迹,亦附列其中。阎万世所并称,二人遭际及品格,略相似。尔梅是富于才情的爱国诗人。其诗题材广阔,有些反映了农民在乱世中的悲惨处境,有些揭露了清军残杀百姓的血腥暴行,有些记录了个人的坎坷经历,还写下了大量的山水诗。无论那一种题材,都寄托了他强烈的民族感情,表达了他执着的爱国信念。风格粗犷豪放,气势逼人。诸体之中,最工律绝。尤其是七律,格律谨严,声调沉雄,颇为当时所重。诗中善造奇习,如咏塞外风光:“地高天近星辰大,春少秋多草木穷。”(《东城怀古》)写潮水声势:“月转中宵成白昼,水吞平地作青天。”(《观潮》)述汉武帝生平;“能通灞上风云气,不讳山东酒色名。谩骂原分何等客,腐儒从古使人轻。”(《歌风台》)无不精警痛快。有泗阳张氏本。

猜你喜欢

  • 求心书屋易解

    不分卷。清曾传绅撰。曾传绅湘潭人。此书是在坊本易经上添注而成,每卦下面注明互卦、对卦,并兼用卦变解释原文。书中以发明朱子本义为主,对本义中不当之处多给予驳正,对其解说不充分之处予以引伸。如否卦六三包羞

  • 禹贡正诠

    四卷。清沈彦渠撰。沈彦渠字溉若,号巽园,浙江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人。沈彦渠在自序中声称“聊正诸家之说,以诠明经旨,”即为本书命名之由。书另有俞樾和杨岘的序,对此书之得失都各有所见。如俞樾认为,此书在

  • 江南闻见录

    一卷。(明末清初)不著撰人。此书逐日记顺治二年(1645)南京迎降前后二十日间事。首记弘光帝潜行出城,不知所往,城中混乱,马士英出逃,赵城忻迎降,献太子于豫王多铎,又记寻到弘光,豫王设宴,嘲笑之语。书

  • 孝经内记图

    一卷。清黄奭(详见《孝经》)编辑。题下注云,记一作事。所引《开元占经》六十三条,均抄自马国翰辑本。附以见《御览》者十条,其中同见《说郛》《古微书》者九条,单见《说郛》者一条。所引“大角为坐侯”一条,“

  • 对数简法

    二卷,续一卷。清戴煦(1805-1860)撰。戴煦初名邦棣,字鄂士,号鹤墅,又号仲乙,钱塘(今杭州)人。他早年研习中算,与谢家禾相善,家禾死,校刻其遗书,并著有《重差图说》、《勾股和较集成》、《四元玉

  • 虞氏易象汇编

    一卷。清方申撰。考历来讲述虞氏易象者,当首推惠栋和张惠言。惠栋之作凡三百三十则,张惠言计四百五十则,可谓详尽。但方申认为既便如此,二人著作中仍不免有可议之处。如应引而漏引者有也,称谓等字误作为字者有也

  • 耕学斋诗集

    十二卷。明袁华(1316-1382)撰。袁华字子英,江苏昆山人。生于元季,洪武初为苏州府学训导。后因累逮系,死于京师。此集共古体诗七卷、近体诗五卷,不知何人所编。《明史艺文志》不著录。考杨维桢为作《可

  • 南北史表

    五卷。清周嘉猷撰。周嘉猷,字两滕。是书卷一至卷五为南北史世系表,卷一起自东莞刘氏至太原孙氏,卷二起颍川荀氏迄谯郡夏侯氏,卷三起京兆章氏迄范阳卢氏,卷四起赵郡李氏迄安定牛氏,卷五起夏赫连氏迄北淳沮渠氏。

  • 宫词

    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

  • 鄢陵文献志

    四十卷,补遗一卷,清苏源生撰。苏源生(1809-1870),字泉沂,号菊村,邑人。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二十年(1840)副榜。科名卑微,但人品、文章皆负时望。苏源生自弱冠以来就留心搜集本县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