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金匮玉函经二注 附十药神书

金匮玉函经二注 附十药神书

金匮玉函经二注》二十二卷,《十药神书》一卷。清周扬俊(生卒年不详)撰。周扬俊字禹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少年即攻举业,耽于儒学,屡试不第,年近四十始学医,钻研仲景之学十余年,终为当时名医。康熙十年(1671)至京师,为王公所重。著有《温热暑疫全书》、《伤寒论三注》等书。周氏认为赵以德《金匮要略衍义》一书,理明学博,意周虑审。但文字比较古奥,注释不全,遂以赵氏之书为蓝本予以补注其阙,取名为“二注。”此书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共约十三万九千字。书中自“脏腑经络先后病”始,至“妇人杂篇”止,每卷一篇,后附补方二十一首。周氏书中所补内容,自称大半取自喻嘉言之说。周氏主《内经》理论,对仲景立论制方,阐述较详,为研究《金匮要略》的重要注本。《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著录本为道光年间重刻本,后附《十药神书》。《十药神书》,元葛可久(1305-1353)撰。葛可久名乾孙,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其父葛应雷以医名于世。葛氏能文善武,但屡试不第,乃继承父业,行医三十余年,治病多有奇效,尤以治虚损证著名,医名与朱丹溪相埒。相传葛氏与朱丹溪交谊甚厚,曾共同会诊病人。葛氏精于针刺术,《异林》曾载其针狂犬及瘫疾验案。又精于用药,《霏雪录》记载,葛氏炒大黄过焦,便全部弃去不用,可见其用药审慎。凡病家求治,不问贵贱皆往,且常资助贫病。著有《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等书,今不传。本书为治疗肺痨专著,仅列良方十首,为十灰散、花蕊石散、独参汤、保和汤、保真汤、太平丸、沉香消化丸、润肺膏、白凤膏、补髓丹。方后详论组成、药量、服法、辨证加减用药,附有方歌与加减歌。阐述了证的分型与方的分类。为治疗肺痨提供了可以遵循的法则。明清以来,引用此书者甚多。清叶桂等人奉为秘本,凡治吐血证皆遵其法。后陈念祖认为此书奇而不离于正,重为注解,以《金匮》正法疏证,于每方后加按语,分析各方的组成与作用,肯定疗效,使之更为完善。葛氏此书对于纠正当时专以六味地黄汤等方治虚痨,大有补益。葛氏于此书原序中称得于至人,然未见姓氏,为方技家之术,附会神仙以张其说。《金匮玉函经二注》有康熙二十六年(1687)刻本,乾隆年间刻本。《十药神书》有《六醴斋医书十种》本,咸丰七年(1857)文奎堂刊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单行影印本。另有《金匮玉函经二注附十药神书》合刊本。

猜你喜欢

  • 黎氏家集

    十二种,三十六卷,附刊四种,六卷。清黎庶昌(1837-1897)编。黎庶昌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廪贡生,曾为曾国藩幕僚。光绪二年(1876),任驻英国参赞,后兼任驻法国、西班牙等国参赞。光绪七年(188

  • 全史吏鉴

    十卷。明徐元泰编,清张祥云补辑。徐元泰,直隶宣城县人,嘉靖进士,万历时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书前有徐元泰自序,其中说,汉代司马迁为循吏立传,在于鼓励官吏奉法循理。这实际上是他编本书的

  • 安天论

    一卷。晋虞喜(281-356)撰,清马国翰辑。喜字仲宁,余姚(今浙江绍兴)人,少立操行,博学好古。永嘉、太宁、咸康中,累徵不起。永和初有司议祧庙不能决,朝廷遣就喜询访。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著《安天论

  • 春雨楼集

    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沈彩(生卒年不详)撰。沈彩,字虹屏,浙江长兴人,平湖庠生陆烜之侧室。清代文学家。工诗词,善文赋。主要著述有《虹屏近稿》,附于彭贞隐夫人《铿尔词》之后。《春雨楼集》,因得智永《

  • 吕忠穆公年谱

    一卷。作者不详。为宋吕颐浩年谱。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谥忠穆,高宗朝宰相。谱中多载吕颐浩诗句,体例与其他年谱小有不同。有《永乐大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孔继涵家抄本(现藏北京

  • 今乐府

    二卷。明吴炎(1623-1663)、潘柽章(1626-1663)撰。吴炎,字赤溟,又号如晦;柽章,字力田,皆为江苏吴江人。吴炎在明灭亡后不忘故国,不仕于清,专治史学;柽章为明代生员,明亡后隐居不仕。该

  • 春秋释地韵编

    六卷。清徐寿基撰。寿基字桂珤,江苏武进(今江苏武进)人。著有《经义县解》、《甲子纪年表》、《玩古》、《续广博物志》、《旷论》、《酌雅堂骈体文集》等。《春秋释地韵编》卷首为《地名汇览》,将春秋时周及列国

  • 论世编

    见《图书编》。

  • 直隶霍州志

    二十五卷,首一卷。清崔允昭修,李培谦纂。崔允昭字又村,河北大名县人,乾隆二十八年(1848)恩科副举,历任潞城、曲沃、河泽等县知县,道光元年(1821)升任霍州直隶州知州。按霍邑旧为县,明洪武二年,始

  • 青屿稿存

    清张安絃(约1711年前后在世)撰。张安絃,字琴父,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是稿存无卷数,有人评论称其文以才气胜,而喜于修饰;其诗音节疏放,辞语尚欠锤炼。故而无传世名篇。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总目》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