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书录

读书录

十一卷,《续读书录》十二卷。明薛瑄(1389-1464)撰。薛瑄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属山西)人。少时从父读《四书》、《五经》。及长,师事魏希文、范汝舟。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翰林院学士等职。时权臣石亨当朝,他托病致仕,居家八年,从学者甚众。其学以周敦颐、二程、朱熹之学为本,并力图在某些方面为朱学补苴圆融。著有《薛文清公全集》等书。他自称受张载“心中有所开,即便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读书录》卷一)一语启发,每读书有所心得,随即笔录之,积二十余年终汇成《读书录》,后又陆续所录编成《续读书录》。书中主要论述性理之学,少则数字,多则十几字,上百字。他认为,太极即理,合天地万物之理,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就天地万物而言一物各具一太极。太极动而生阳,但动之前又是静,所以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理在气中,二者不可分先后,一时俱有,既无无气之理,也无无理之气。关于太极和理的论述最后落在性上,认为性天地的本质,太极只是一个性字。性也是伦理纲常的核心,求道问学的目的在于“复性”。社会观方面,他在书中提出,法是因天理顺人情而为之防范的禁制,应当以公平正大之心制其轻重,不可因一时的喜怒而立法;用人当取其长而舍其短,若求备于一人则世无可用之才;为政当以公平正大,是非毁誉皆所不虑,如果曲徇人情,则失公正之体,非君子之道。此书所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并兼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故深受理学家推重,被视为明代理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与胡居仁的《居业录》并称。弘治(1488-1505)中,给事中杨谦曾上疏,请将此书列于国学,供六馆诸生学习。因此书非成于一时,内容不免有重复之处。万历(1573-1620)中,侯鹤龄重加编辑,名《读书全录》,然删减不当有失薛瑄原意。万历四十二年(1614),张氏又据侯氏本编为《读书录类编》刊行,明人将此书与胡居仁《居业录》、罗钦顺《困知记》合刊、称《三先生语录》,有《四库全书》本,《金声玉振》本。

猜你喜欢

  • 河图洛书同异考

    一卷。清冉觐祖撰。觐祖字永光,号蟫庵,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人,康熙年间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冉氏之学以朱子为宗,其对河图洛书的论述,均本于《易启蒙》。作者认为河图主互,洛书主对,河图下右之一与九,四

  • 余师录

    四卷。宋王正德撰。王正德其字号、籍贯、仕履及生卒年已均不可考。著有《余师集》共四卷。书前有王正德自序,称成书于绍熙四年(1193)。书中辑前人评论诗文之语,上自北齐下迄于宋,然编次体例并不以时代为序。

  • 古今名贤说海

    二十二卷。不著编辑者名氏。书前有明隆庆五年(1571年)自序一篇,题曰飞来山人,不知是为何人。此书所录皆为明人说部,共二十二卷,分为十集,以十天干来标目。自陆粲的《庚巳编》以下共二十二种,每种为一卷。

  • 东观余论

    二卷。北宋黄伯思(1079-1118)撰。黄伯思字长睿,别字霄宾,一说号霄宾,又号云林子,邵武(今属福建)人。元符进士,历通州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校书郎、秘书郎等。卒年仅四十岁,但学问淹通,李纲为其

  • 古今医案按

    十卷。清俞震(1710一?)撰。俞震字东扶,号惺斋,嘉善(今属浙江)人。性敏慧,自幼博览群书,兼工吟咏。后因多病,转攻医学,师事金钧(字上陶),得其秘奥,医病多获良效。俞氏广泛收集历代诸家方案,上至仓

  • 四书说

    ① 一卷。清庄存与(1719-1788)撰。存与字方耕,江苏常州人。清经学家,著有《春秋正辞》、《四书说》等。是书与朱子言理显相矛盾者,朱子推阐濂溪太极无极之义,存与则谓天为极,无极则无天;朱子谓性与

  • 陶庐杂咏

    见《陶庐杂录》。

  • 周易集注

    十一卷。图说一卷。清王琬撰。王琬渭南人。此书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自序说,“年八十有一,盖积一生之力为之也。”其论来知德将太极图列于河图前,所图黑白各半,明是阴阳,不得谓之太极。说洛书于画卦无关

  • 济美堂集

    八卷。明吴文华(约1567年前后在世)撰。吴文华,字子彬,,广东连江人。生卒年均不详。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官兵部主事,累官总督两广军务。著有《粤西疏稿》。是集凡八卷。前四卷为诗、文,多为台

  • 封氏闻见记

    十卷。唐封演(生卒年不详)撰。关于封演的身世,史书记载不详。从本书记载资料得知,封演为唐中宗时大乐丞封希颜的侄子,少居淮海。天宝中太学生,天宝末进士及第。代宗大历间曾为昭义节度使薛嵩的幕僚,后归田承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