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释例

说文释例

① 二卷。清江沅(1767-1838)撰。江沅字子兰,一字铁君,元和(今江苏吴县)人。江声之孙,能绍其家学。师事段玉裁,段氏很器重他,撰《说文解字注》多与之商榷。著作除是书外,尚有《说文解字音韵表》。是书上卷释字例,凡《说文》本义、引申义之例,皆详加疏通,而于假借之例辨证尤精。下卷释音例,本师说,取段氏谐声表,依谐声偏旁分别部居,求双声之理,明通转之迹。是书成于嘉庆辛未(1811年),稿本旧藏于阮元家,咸丰间李宾嵎从副本传写刊行。② 二十卷。清王筠撰。参见《说文句读》。这是一部专释《说文》体例的著作,在清代众多《说文》著作中别树一帜,足为后学之指导。《说文句读自序》云:“余平生孤行一意,不喜夺人之席,剿人之说,此《说文释例》之所为作也。自永元以至今日,凡千七百余年,颜黄门一家数世,皆精此业,而未有传书;二徐书虽传,多涉草略,加以李焘乱其次第,致分别部居之脉络不可推寻,故博极群书之顾亭林,只见《五音韵谱》,以其杂乱无章也,时时訾警之。苟非段茂堂氏力辟榛芜,与许君一心相印,天下亦安知所谓《说文》哉!惟既创为通例(指《说文注》对《说文》体例的阐发),而体裁所拘,未能详备,余故辑为专书,与之分道扬镳,冀少明许君之奥旨,补茂堂所未备,其亦可矣。”《说文释例自序》云:“筠少喜篆籀,不辨正俗。年近三十,读《说文》而乐之,每见一本必读一过,即俗刻《五音韵谱》亦必读也。羊枣脍炙积二十年,然后于古人制作之意,许书著作之体,千余年传写变乱之故,鼎臣以私意窜改之谬,犁然辨晰,具于胸中。爰始条分缕析,为之疏通”其意,体例所拘,无由沿袭前人,为吾一家之言而已”。其书前十四卷说明“六书”及《说文》的条例、体制。各卷后附有“补正”,往往用金石古文补正《说文》的形体和说解。卷一首为“六书总说”;次为“指事,分正例一,变例八。卷二为“象形”,分正例一而其类五,变例十。卷三首为“形声”,次为“亦声”,次为“省声”;次为“一全一省”,次为“两借”,次为“以双声字为声”,次为“一字数音”。卷四首为“形声之失”;次为“会意”,分正例三,变例十二;次为“转注”。卷五首为“假借”,次为“文饰”,次为“籀文好重叠”,次为“或体”,次为“俗体”。卷六为“同部重文”。卷七为“异部重文”。卷八首为“分别文、累增字”,次为“叠文同异”,次为“体同音义异”,次为“互从”。卷九首为“展转相从”,次为“毋从子”,次为“《说文》与经典互易字”,次为“列文次第”,次为“列文变例”。卷十首为“说解正例”,次为“说解变例”。卷十一首为“非字者不出于说解”,次为“同意”,次为“阙”,次为“读若直指”,次为“读若本义”,次为“读同”,次为“读若引经”。卷十二首为“读若引谚”,次为“读若同字”,次为“双声叠韵”,次为“迻文”,次为“衍文”。卷十三首为“误字”,次为“补篆”。卷十四首为“删篆”,次为“篆”,次为“改篆”,次为“观文”,次为“纠徐”,次为“抄存”。卷十五至卷二十为“存疑”,列出对《说文》的各种疑问。以上可见,《说文释例》内容相当丰富,结构颇为谨严。其中在六书条例和《说文》说解体例方面,创获良多;其中“同部重文”、“异部重文”、“分别文、累增字”等条分别精细,确不可易,十分重要。是书成于道光十七年(1837),有山东自刻本,光绪九年(1883)成都御风楼重刻本,上海世界书局石印本,1983年武汉市古籍书店又据以影印。

猜你喜欢

  • 青阳县志

    ①六卷。明蔡立身纂修。蔡立身,字师曾,浙江平阳人,举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来任青阳县知县。青阳为池州属邑,明洪武初,主簿陈子通作志未成,弘治间邑令杨文重修之,始克成编,然亦未锓版,正德间,曹纶更

  • 屯留县志

    ①四卷。清甄尔节修,孙肯获、罗焕章纂。甄尔节字竹亭,号雁川,陕西施县人。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雍正六年(1728)任屯留县知县。在任期,清廉勤慎,听讼公明,一时颇得屯民之景仰。考屯留旧志,创修于

  • 韦弦自佩录

    十二卷。明朱辅(生卒年不详)撰。朱辅号杲庵,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人。官至简州知州。此书取唐、宋以来议论事实可为法戒者,分类摘载,共十二卷,分为十二门。其中颇杂以禅门,其宗旨也未为精粹。此书尝再刻于壶

  • 仁斋小儿方论

    见《仁斋直指小儿方论》。

  • 盐山新志

    三十卷。民国贾恩绂纂。贾恩,绂字佩卿,河北盐山人,光绪举人,曾在定州、保定、盐山等地书院讲学。其一生纂辑方志多部,如《直隶通志稿》、《盐山新志》、《定县志》、《河北通志稿》、《南宫县志》等。他主张“方

  • 献征录

    一百二十卷。焦竑(1541-1620)撰。焦竑字弱侯,号澹园、漪园,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明著名学者。万历十七年(1589)以殿试第一官翰林修撰,因直言时弊,权贵恶之,贬福建宁州同知,后辞归不仕。学宗

  • 十七朝史论一得

    一卷,清郭伦撰。其著作有《晋记》。《十七朝史论一得》共分八篇,按日编排,一曰为一篇,上自秦汉,下迄明代,共述十七朝事,故称《十七朝史论》。在这八篇中,一曰为秦汉;二曰晋、宋、齐、梁、陈;三曰为隋;四曰

  • 伊川粹言

    二卷。旧本题宋张栻(详见《南轩易说》)编。考宋濂《潜溪集》有此书跋,谓“前序不著姓氏,相传为张南轩栻撰”,则明初此书尚未著张之名。此本张栻之名当为后人据宋濂之语补题。其序文题“乾道丙戌正月十有八日”,

  • 十七史论

    九卷,年表一卷,清夏敦仁撰。夏敦仁,字调元,武进(今江苏省武进县)人。其中《十七史论》论述的是汉代到五代时期的史事,尽管所论有些陈旧,但他在每个朝代前各系世系,将正统王朝的世系与非正统的朝代世系并列,

  • 家藏集

    七十七卷。明吴宽(1435-1504)撰。吴宽,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八年(1472)举进士第一,授修撰,侍讲东宫,每进讲,闲雅详明,官至礼部尚书,谥文定。著有《匏翁家藏集》。此集为吴宽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