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经通论

诗经通论

十八卷。姚际恒(1647?-1715?)撰。姚际恒字立方(《四库提要》谓字善夫),号首源,祖籍安徽新安,长期居住仁和(今浙江杭州)。清代学者,经学家。康熙时诸生。初博览群书,潜心百家。后弃词章之学,专治经学,博古究经,苦耕十四年,著《九经通论》(今见者唯《诗经通论》),为毛奇龄所叹服。另有《庸言录》、《古今伪书考》、《好古堂书目》等。自宋至清,研究《诗经》多门派之争,或宗汉从《诗序》,或宗宋从朱熹。不为时风左右,不带宗派门户偏见,求实创新,有显著成就者,首推姚际恒。是书成书于康熙年间汉、宋学斗争之时,它不受传统传疏束缚,认为《诗序》无论大序、小序皆东汉人卫宏所撰,多不可信;而朱熹《集传》虽反《诗序》,又每每阳违之而阴从之。汉学、宋学各有缺点和谬误,“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故是书论诗,既不追随《诗序》,亦不附合《集传》,正如《自序》中所云“惟是涵泳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诗义不致大歧,埋没于若固、若妄、若凿之中。”主张以求实精神,从诗的本文探求诗义,对历代各家注疏逐一辨析。求得了部分诗篇本义,对历代说诗歪曲诗义处多有驳斥,尤对朱熹《诗集传》驳难最力。有些篇章,录列汉、宋各家释义逐一驳诘,因提不出新解,便以“不可详”或“不得其解”存疑,不肯妄断。是书除逐章串讲诗文,通解全篇意旨外,间或有艺术表现手法的评析。指明诗中的赋、比、兴手法,从章法、句法、修辞法,均有精确评价。如评《关雎》第二章曰:“通篇关键,在此一章。”评《卷耳》末章云:“四‘矣’字,有急管繁弦之意。”评《广汉》谓每章最后三句“一字不换,此方谓一唱三叹。”评《鄘风·君子偕老》中“邦之媛”,犹后世所言“国色”,此篇乃宋玉《神女赋》、曹植《洛神赋》之滥觞。此类见解能突破前人成说,开辟了《诗经》研究之新学风,至今仍可供借鉴,极有价值。然谓一些男女恋歌为“刺淫”之作,则是其因袭传统,美中不足。因是书不倚任何门派,故当时不受重视,《四库全书》竟不录。百余年后,其价值渐被发现。方玉润《诗经原始》多采其说。郑振铎赞曰“此书极为重要,多独特的新解,而能超出于毛(亨)、朱(熹)的聚讼之外”。最初之版本为道光十七年韩城王笃刻本,后有1927年双流郑璋复印本,1958年中华书局排印顾颉刚点校本为最新版本。

猜你喜欢

  • 广丰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双全等修,顾兰生等纂。双全,满州正黄旗人,汉军翻译生员、吏部笔帖式,同治九年署任广丰知县。顾兰生,江西广丰人,官广东惠州府知府。《广丰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刻印。此志体例依照省颁

  • 小桐庐诗草

    十卷。清袁景辂(1724-1767)撰。袁景辂,原名元辂、景曹,字质中,号朴村。江苏震泽(今属吴江)人。清乾隆年间诗人。弱冠补震泽县贡生。自少嗜书如命,喜购典籍,古今兼备。搜访乡里前辈诗人遗稿,编纂成

  • 筹海军刍议

    二卷。姚锡光(1853-?)撰。姚锡光字叔泉,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晚清兵学家。曾任天津武备学堂教习,后擢升为清政府练兵处军政司副使、陆军部侍郎等职。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姚氏在山东巡抚、两江总督幕中

  • 秦并六国平话

    上中下三卷。别题《秦始皇传》。不知作者姓名,元人编刊。讲史话本小说,叙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至二世亡秦的历史故事。开头入话部分略述历代兴亡,从上古唐、虞、三代说起,次及春秋、战国,然后说到秦,又略述秦

  • 周易参同契发挥

    三卷。释疑 一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宋代丹家众多,都以魏伯阳《参同契》为丹经之王。研究《参同契》的道学者,多以彭晓注本承继相传。但各家注本又体例有别,所言不一,使《参同契》一书有失原貌。俞

  • 寄簃文存

    八卷。清沈家本(1840-1913)撰。沈家本,字子惇,别号寄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清法学家。光绪九年进士,历任天津知府,刑部左侍郎、法部右侍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任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

  • 三传异文录

    一卷。清彭孚甲撰。孚甲字乔仙,江苏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武英殿大学士彭蕴章(1792-1862)从子。《春秋》三传由于传授源流不同,异文颇多。《三传异文录》以《左传》为宗,以《公羊传》、《穀梁传》作为

  • 易理阐真

    六卷。清刘一明撰。此书著于《三易注略》之后,凡六卷。前四卷为周易阐真,后二卷为孔易阐真。卷首列图说一卷,凡四十余篇,前半皆推演河图洛书、先天后天之说,借易学以明丹家养生之术;后半则全系丹家之说。其注释

  • 南泠集

    十二卷。明蒋山卿(1486-?)撰。蒋山卿,字子云,号南泠,仪真(今属江苏仪征)人。明代诗文作家。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政。蒋山卿善诗文,弘治十八年(1505),他去金陵访顾璘、朱

  • 柳塘诗集

    十二卷。清吴祖修(约1671年前后在世)撰。吴祖修,字慎思。江苏吴江人。本集是其子吴大庚编纂,后有大庚跋。称祖修在时,曾版行五七言古诗,已而悔之,谓诗当以编年为次,不当分体。今所编诗十二卷,其本出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