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纬搜遗

诗纬搜遗

不分卷。廖平撰。廖平事迹见前条。《诗纬搜遗》乃廖氏诗说之一。廖氏治经,师从今文家说,于诗则主张“齐诗”。其学多变,自光绪三十二年丙午(1906)之后,为学多囿于“天人之说”,因此而治《诗纬》。《诗纬搜遗》以及《诗纬新解》、《新学质疑》就是这个时期的著作。《诗纬搜遗》所辑以《春秋纬》、《乐纬》二书为最多,《礼纬》、《孝经纬》次之。自西汉中叶以后,谶纬之学开始盛行于也。所谓“纬”者,是相对于“经”而言,所谓经阐其理,纬绎其象;经陈其常,纬究其变。其实所谓“七纬”者,其要不过是以阴阳五行之说为根本,来说明天人之道。而“齐诗”即是以纬候之义为根本,来解说《诗经》。《诗纬搜遗》意在收辑《春秋》、《礼》、《乐》等诸纬之说,用来推理阐明《诗纬》之义。该书旁征博引,曲畅其说,虽则纬候之书,本是附会之说,廖氏衍其旁义,荒诞之处在所难免,然而详其所论,尚属近正,亦不失为一家之学。该书有民国七年(1918)存古书局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红罗镜杂剧

    清傅山(1602-1683)撰。傅山字青竹,改字青主。明亡后,穿朱衣,居土穴,坚决不出仕清朝。康熙间举博学鸿词,强征至京,以死拒绝就任,放还。家居以行医为业,诗文书画皆有盛名。著有《霜红龛集》等。《红

  • 张叔未藏金石文字

    二卷。清张廷济撰。张廷济(1768-1848),字叔未,嘉兴(今属浙江省)人。嘉庆三年(1798)解元。除本书外,还有《清仪阁金石题跋》等著作。此书二卷,系张廷济所藏之拓本。生前未成书。拓本后归四会(

  • 蕉雪山房诗钞

    四卷。清张宝屿撰。张宝屿字萼庭。上海松江人。生卒年不详。少时读书养福楼,壮而出游。南穷黔滇,西极关陇。于水见洞庭、彭蠡之大;于山见终南、太华之高。过秦汉之故都,访前贤之遗迹,则所谓卷轴与阅历兼而有之。

  • 政监

    三十二卷,明夏寅(生卒年不详)撰。夏寅字正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正统年间考取进士,授为南京吏部主事,累进浙江右参政、山东右布政使,于弘治初年辞官归家。夏寅历仕数十年从未淹屈降志,《明史》载其“

  • 何博士备论

    二卷。宋何去非撰。何去非字正通,福建浦城人,生卒年不详。据《宋史翼·文苑传》载,累举进士不第,元丰五年以特奏名廷试。考官曾巩称其所论用兵之要,非通儒硕学不能及。神宗览而异之,后数日神宗御集英殿赐第。除

  • 菇中随笔

    三卷。明末清初顾炎武(见《日知录》)撰。炎武一生好学,遇有学术治道,皆“细书札记,述往俟来”。《菇中随笔》系其读书心得,随时提笔记载而成,何焯题序称“其用意岂止博闻强记,蕲胜于不说学者哉”。文中多琐碎

  • 括异志

    十卷。旧本题宋张师正(约1060年前后在世)撰。张师正,字不疑,居里及生卒年均不详。熙宁中为辰州帅。有《倦游杂录》八卷和本书。《文献通考》载张师正擢甲科后,宦游四十年,不得志,于是推变之理,参见闻之异

  • 滁州续志

    二卷。清王赐魁修,李如梓等纂。王赐魁,字瀛生,清辽东人,官生,康熙二十二年(1683)来任滁州知州。李如梓,郡人,候选训导。王赐魁,奉檄接辑志书,补所未尽,延李如梓主其事,及诸绅各证所知,加以参订,补

  • 荆南倡和集

    一卷。元周砥、马治同撰。周砥字履道,江苏无锡人。马治字孝常,江苏宜兴人。二人事迹皆附载于明史文苑传中陶宗仪传末。至正间,周砥遭乱,客居马治家;马治馆周砥于宜兴荆溪之南,随事唱和,积诗一卷,各录一帙而怀

  • 大明英宗皇帝御制集

    四卷。明朱祁镇(1427-1464)撰。朱祁镇为宣宗长子。公元1435-公元1449年、公元1457-公元1464年在位,建元正统、天顺。英宗出生四个月时,即立为皇太子,九岁即帝位,建元正统。时承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