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茅山志

茅山志

①十五卷。元道士刘大彬撰。大彬,号玉虚子,钱塘(今杭州)人。延祐中袭封茅山四十五代宗师、洞观微妙元应真人。此书分志诰副墨、三神纪、括神区、稽古迹、道山册、上清品、仙曹署、采真游、楼观部、灵植检、录金石、金薤编等十二门。前有明永乐癸卯(1423)胡俨序,称旧本为张雨所书,至为精洁,后毁于兵,姚广孝复为刊版。后成化六年(1470)、二十九年(1550)又重刻。清修《四库全书》时得此书,为浙江孙仰曾家藏本,即嘉靖时所刻。四库馆臣称此本“不但纸版恶劣,非张雨之旧,且为无识道流续入明事,叙述凡鄙,亦非刘大彬之旧矣。”列为存目。② 十五卷。清笪蟾光撰。笪蟾光,字江上,江苏句容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都察院御史。茅山亦名句曲山,在句容县东南,为第八洞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余里。相传昔汉咸阳有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山有三峰,相传三茅君乘白鹤各居一峰,遂有大茅、中茅、小茅之名。元道士刘大彬曾撰《茅山志》十五卷,前有永乐二十一年胡俨序,称旧本,至为精洁。后毁于兵。姚广孝复为刊板。后成化六年、嘉靖二十九年又经重考。笪蟾光以为其尚有不足,故又重新纂辑此书。《茅山志》康熙八年(1669)刻本,共十五卷。分为十四门。曰三茅真君历朝诰敕。曰历朝真人敕书。曰历代真人奏疏书札、盖山历代真人名臣碑记。曰盖山宫观历代名臣碑铭。曰三茅真君纪系。曰洞天职仙传。曰上清嗣宗师四十五代传。曰茅山高真女仙传。曰盖山宫观泉洞异产田亩纪。曰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曰梁唐宋元人诗记。曰明代名人诗记。曰大清名人诗记。附道秩考。兹篇考证详细,叙述简洁,条理清楚。阅之,于茅山诸事,历代兴衰,了如指掌。研茅山者,不可不读。

猜你喜欢

  • 伤寒微旨论

    二卷。宋韩祗和(生卒年不详》撰。韩祗和,北宋哲宗时淇川(今属河南)人,精医学,对伤寒一门尤有造诣。此书成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宋史·艺文志》不载。原书早已亡佚,只散见于《永乐大典》各卷中。《四

  • 历代帝王纂要概括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其书主要记述历代帝王的世系、年号、岁数,另对各代帝王的贤否,亦有论及,但以寥寥数语简单概括。据考证,可能为宋代所撰,《永乐大典》有收录。

  • 洛书摘六辟

    不分卷。清黄奭辑。共十五则。其中取自《开元占经》者十一则、《初学记》者四则。由于所辑文亦残缺不全,故于是书主旨无法得知,有《汉学堂丛书》本。

  • 倩影楼遗稿

    诗一卷。词一卷。清陆蒨(?-1853)撰。陆蒨,生卒年不详,字芝仙,江苏阳湖(今常州)人,盐大使谢士俊之妻。后为谗言中伤,毁稿归返江苏老家,于咸丰三年(1853)殉难。此书有同治二年(1862)浙西程

  • 经义录

    六卷。清张维屏撰。维屏字子树,广东番禺人,道光二年二甲进士,官至湖北黄梅知县。此书大率引先儒成说,或附己见,或否。引毛奇龄说居多,当是其服膺所在。所论断多未当,而采摭亦浅陋。卷五录杨椿《周礼考》一篇,

  • 集杭谚诗

    一卷。清邵懿臣(1810-1861)撰。懿臣一作懿辰,字位西,仁和(今杭州)人。道光十一年(1831)举人,考取内阁中书。官刑部员外郎。他与曾国藩交厚,专治经学,其文效法桐城。著有《礼经通论》、《遗集

  • 礼说

    ① 十四卷。清惠士奇(1672-1741)撰。惠士奇字天牧、仲儒,晚号半农居士,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康熙间进士,康、雍、乾间历仕。早年兼治经史,晚年尤邃经学。任广东学正,倡导经学,

  • 补句读叙述

    一卷。清武亿(详见《经读考异》)撰。本书包括《补摭言五代会要》、《宋史选举志》、《文昌杂录》、《补笔谈》、《西溪丛书》、《容斋四笔》、《尚书古文疏证》、《潜邱札记》、《陈氏纲目订误》、《钟山札记》各一

  • 蒲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巫慧修,王居正纂。巫慧字颖超,号鲁亭,安徽凤阳县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十四年(1749)任知县。《蒲县志》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全书十卷首一卷,十大纲,七十五目,分为:卷

  • 易经增注

    十卷。明张镜心撰。镜心字用晦,磁州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兵部尚书。该书用注疏本,随文阐发,以义理为主,也兼及象数。没有诡奇之词,也没有深微之论,平庸普通,是墨守宋儒的说《易》讲本。《四库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