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茅山志

茅山志

①十五卷。元道士刘大彬撰。大彬,号玉虚子,钱塘(今杭州)人。延祐中袭封茅山四十五代宗师、洞观微妙元应真人。此书分志诰副墨、三神纪、括神区、稽古迹、道山册、上清品、仙曹署、采真游、楼观部、灵植检、录金石、金薤编等十二门。前有明永乐癸卯(1423)胡俨序,称旧本为张雨所书,至为精洁,后毁于兵,姚广孝复为刊版。后成化六年(1470)、二十九年(1550)又重刻。清修《四库全书》时得此书,为浙江孙仰曾家藏本,即嘉靖时所刻。四库馆臣称此本“不但纸版恶劣,非张雨之旧,且为无识道流续入明事,叙述凡鄙,亦非刘大彬之旧矣。”列为存目。② 十五卷。清笪蟾光撰。笪蟾光,字江上,江苏句容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都察院御史。茅山亦名句曲山,在句容县东南,为第八洞宫,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余里。相传昔汉咸阳有三茅君得道,来掌此山,故谓之茅山。山有三峰,相传三茅君乘白鹤各居一峰,遂有大茅、中茅、小茅之名。元道士刘大彬曾撰《茅山志》十五卷,前有永乐二十一年胡俨序,称旧本,至为精洁。后毁于兵。姚广孝复为刊板。后成化六年、嘉靖二十九年又经重考。笪蟾光以为其尚有不足,故又重新纂辑此书。《茅山志》康熙八年(1669)刻本,共十五卷。分为十四门。曰三茅真君历朝诰敕。曰历朝真人敕书。曰历代真人奏疏书札、盖山历代真人名臣碑记。曰盖山宫观历代名臣碑铭。曰三茅真君纪系。曰洞天职仙传。曰上清嗣宗师四十五代传。曰茅山高真女仙传。曰盖山宫观泉洞异产田亩纪。曰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曰梁唐宋元人诗记。曰明代名人诗记。曰大清名人诗记。附道秩考。兹篇考证详细,叙述简洁,条理清楚。阅之,于茅山诸事,历代兴衰,了如指掌。研茅山者,不可不读。

猜你喜欢

  • 隋书地理志考证

    九卷。清杨守敬撰。杨守敬,湖北宜都县人。举人,入民国卒。是书考据诸史和《通典》、《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舆地纪胜》、《水经注》、《长安志》、《西域记》等书,分雍州(卷一)、梁州

  • 周禹川集

    五卷。明周大章(约1576年前后在世)撰。周大章,字章之,号禹川,江苏吴江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三十一年(1552)进士。官至浙江瑞安(今温州)县知县。此编为《文艺集》二卷,皆所作杂文。《御倭武略》三卷

  • 蒿庵闲话

    二卷。清张尔岐(详见《周易说略》)撰。是书乃尔岐二十余年札记之文,共二卷二百九十六条。尔歧自序称“予既废举子业,犹时循览经传,每于义理节目外为说家所略者,偶有弋获”,“至听人谭所闻见,亦时有切予怀者,

  • 李山人诗

    二卷。明李生寅(约1573年前后在世)撰。李生寅,字宾父,浙江鄞县(今宁波)人。生卒年不详。此集为其邑人杨承鲲所选。此集诗皆短章,音节和谐,而缺乏深警之思,其篇幅亦是窘迫。人称盖思清而才弱者。前有万历

  • 太平类编

    见《太平御览》。

  • 元和纪用经

    一卷。唐王冰(详见《黄帝内经素问》)撰。此书《宋史·艺文志》有著录。卷首为许寂序,言唐末入四明山,有羽人梁自然授以此书,后用以医病,起死者不可胜数。原书约成于唐宝应元年(762),后传本甚稀。明王肯堂

  • 天方典礼择要解

    二十卷。清刘智(约1660-1730)撰。智字介廉,晚年自号一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回族。初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经书,后钻研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专门研究伊斯兰教义。著作及翻译较多,流传的有《天方性

  • 周生子

    见《周生子要论》。

  • 学古斋四体书刻

    四卷。清钱泳(生平见《朴园藏帖》)自书刻石。按其自作题跋所说,今世所谓四体书,是篆隶真草,篆有周秦之异,隶有汉魏之别,真分南北,草盛二王,其间授受渊源,各相沿习。惟有金石遗文可以证之。因仿书一二,以课

  • 铜人针灸经

    七卷。不著撰人。《四库全书》该书《提要》以为此书即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人离析为七卷。又有人考证为元代书商抄录《太平圣惠方》中《针经》而成六卷,另附唐人佚名之撰《针灸禁忌》一卷。本书卷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