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考数根法

考数根法

一卷。清李善兰(详见《方圆阐幽》)撰。李善兰在翻译《几何原本》第七卷时将素数译作“数根”,《考数根法》为素数专论,全文共二千三百五十字,正文七百七十九字,是我国第一篇关于素数的研究论文。李善兰指出:“任举一数,欲辨是否数根,古无法焉”,他精思沉久,得出四个素数判定定理:“屡乘求一考数根法”,“天元求一考数根法”,“小回环考数根法”和“准根分级考数根法”。四法要点是:对于已知的自然数N(本数),必能找到一个最小指数d,使ad-1能被N整除。李善兰取a(用数)为2或3,然后去确定d,在此基础上判定N是否为素数。判别N为素数的条件是:如果ad-1能被N整除,而N是一个素数,那么N-1必能被d整除。但d能除尽N-1,仅是N为素数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李善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如果N不是素数而d也能整除N-1,那么N的因数必具有kp+1的形式,其中p是能除尽d的数,k为自然数。这样李善兰证明了著名的费马小定理,并指出其逆命题不真。尽管晚于费马二百年得此结果。但李善兰却是独立获得的。《考数根法》版本有:《中西闻见录》第二期,1872年8月印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湘学报》1902年,《中西算学九种》之四,现藏浙江图书馆;1902年《西学新政丛书》本《算数名义释例》之内。

猜你喜欢

  • 夏小正集解

    四卷。清顾问撰。顾问,字桐阴,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书就黄叔琳注本而重加考订,经文与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相折衷,传则参考金履祥《通鉴前编》。总目后有乾隆四十九(1784)自识,并

  • 处实堂集

    八卷。明张凤翼(1527-1613)撰。张凤翼,字伯起,号灵墟。长洲(江苏苏州)人。为张献翼、张燕翼之兄,并有才名,吴人有说:“前有四皇(皇甫四兄弟),后有三张”。凤翼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举人,

  • 尚书讲义

    ①二十卷。宋史浩(1106-1194)撰。浩字直翁,一名若纳,两浙路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南宋著名政治家、经学家。绍兴十四年(1144)进士,孝宗为建王时,浩以司封郎中兼直讲,孝宗即位,迁翰林学士知制

  • 四元玉鉴细草

    二十四卷。清罗士琳(1789-1853)撰。罗士琳字次璆,号茗香,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曾游京师,考取天文生,初从其舅秦恩复习八股,后专攻历算,甚通中算诸书,“博闻强识,兼综百家,于古今法算尤具神解。

  • 通鉴前编

    十八卷。举要三卷。宋末元初金履祥(1232-1303)撰。履祥原名祥,又名开祥,字吉父,学者称为仁山先生,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初师王柏,又学于何基,穷濂洛理学,为当时名儒。德祐初,授迪功郎,史馆编

  • 贵池县志

    四十四卷,首一卷,清陆廷龄修,桂迓衡等纂。陆廷龄,松陵人,清光绪初年知贵池县事。桂迓衡,官刺史。贵池旧志可考者,有顺治十四年李愈昌志,乾隆十年谢锡伯志,之后漆日榛志,书成于道光八年(1828)。光绪五

  • 四书翊注

    四十二卷。清刁包撰。刁包详《易酌》条。本书计《大学》五卷、《中庸》三卷、《论语》二十卷、《孟子》十四卷。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诠解颇为详细,又以为《中庸》、《论语》、《孟子》皆为格物之书,故对“格

  • 古今诗话探奇

    二卷。清蒋鸣珂辑。蒋鸣珂,字芥孙,浙江杭州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作者因《诗话选隽》一书采辑群言颇为尽善,惜乎集隘学者少之,而据案头所积生意展阅,录其最为奇绝者,以补《选隽》中所不逮。上卷为《诗话探奇

  • 松江府志

    ①五十四卷,图经一卷。清郭廷弼王修,周建鼎、包尔赓纂。康熙二年(1663)刻本。郭廷弼,汉军镶白旗人,贡生,官松江知府。该志卷首图经;卷一沿革年表、分野、疆域;卷二山;卷三水;卷四土产;卷五风俗、户口

  • 周易解诂

    一卷。清丁晏撰。作者在此书序言中,阐明了他的治易方法,他认为勘正易经文字应以文字训诂为本,探求周易真旨则应以义理为途径。他还认为训诂非博考不明,易义非研究不精,因此对于周易文字的训解并非可有可无。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