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缀遗斋彝器考释

缀遗斋彝器考释

三十卷。清方浚益撰。方浚益(?-1899),字子听,又号伯裕,安徽定远人。官金山知县。工古文辞。试有司辄不利。署南汇、奉贤县事。曾随公使黎庶昌出使日本,后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皆深相引重。方氏以研治殷周彝器之学见知于士林,其所撰《缀遗斋彝器考释》,钩摹之精,欲继阮氏《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而作。与方氏此作同时,还有吴式芬《捃古录金文》、吴荣光《筠清馆金文》。但这两书刊印在前,故此书偶亦据《捃古录金文》摹入者。同治、光绪以后,海内以收藏殷周彝器比较著名的,有陈介祺、吴式芬、潘祖荫、端方等人,且他们都有专著行世。方氏撰是书自同治八年(1869)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凡三十一年之久。书中共录古器一千三百八十一件。凡吉金彝器、先秦古陶,此书均为备具。还有一些诸家书所未著录而见于此书者,如十卷十六页之立刀丁人卣,十三卷二十二页之邾眉父壶,十四卷十页之娈女匜及二十二页之龙盉,十七卷三页之元武尊及二十六页之父丁马形尊,二十六卷二十八页之陕角,皆为未见著录之品。书中有些考释,在当时虽属新的见解,但以后来人的考释校之,则感到有的穿凿难通。稿本存燕京大学图书馆,其从孙方燕年,1935年取其副本付之影印,为涵芬楼影印本。但缺其第十五卷,今仍通行这种版本。

猜你喜欢

  • 万青楼诗文残编

    一卷。清邵昂霄(约1745年前后在世)撰。邵昂霄,字丽寰,一字子政,号晸甫,余姚(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均不详。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生,次年举博学鸿词科。所著诗文《万青楼稿》,身后散佚。本编为其

  • 国朝经学名儒记

    一卷。清张星鉴(生卒年不详)撰。星鉴字纬余,别字问月,江苏昆山人。生平笃好说经之书。该书收清朝著名学者,据本传及各书序,详其居里及撰述之目。立身行事,略而不详,无关经学的撰述不收。以汉学为宗,讲求宋学

  • 乐志堂诗集

    十二卷。《诗续集》三卷。《乐志堂诗略》二卷。清谭莹(生平详见《乐志堂诗集》)撰。该诗集内容可分前后期,早年诗作以华丽为主,晚年则多激壮凄楚之音。集中如《珠江秋糯》、《秋草黄叶》诸律,均为早年在西园吟社

  • 四鉴录

    十六卷,清尹会一撰。尹会一字元孚,号健余,博野(今河北省博野县)人。雍正年间进士。曾任襄阳府知府之职,有惠政;官至吏部侍郎,为学务在力行,于古今人学术纯驳,审择之而未尝攻斥。著有《君鉴》、《臣鉴》、《

  • 福清县志

    ①十二卷,叶向高原本,李传甲修,郭文祥等纂。李传甲,字世鼎,陇州人。顺治八年(1651)拔贡。官福清县知县。郭文祥,邑人。考福清县志,一修于明嘉靖林有年。再修于万历叶向高。嗣后百余年,未之续修。迄康熙

  • 七书讲义

    四十二卷。宋施子美撰。施子美,生卒年、仕履皆不详。据江伯虎《施氏七书讲义序》,宋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年少而升右庠,不数载而取高第,为孙、吴之学者多宗师之”。施氏于《讲义》之中,发挥自己的见解,又广

  • 殷墟书契前编

    八卷。清罗振玉编著。罗振玉,详见《殷墟书契》条。他搜集整理的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流传较广的有《殷墟书契》、《三代吉金文存》等。《殷墟书契》所收甲骨,大多数为罗氏自藏。

  • 明季忠烈纪实

    二十卷。清徐秉义(生卒年未详)撰。秉义,字彦和,号果亭,江苏昆山人,康熙十二年(1673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秉义兄弟三人,先后为《明史》总裁官,藏书甚富。秉义有《培林堂书目》,收录明代史

  • 四书字诂

    七十八卷。清段廷谔撰。段廷谔字訒庵,湖南黔阳(今湖南黔阳)人。是编原名《十三经集字音训》,盖取坊刻《十三经集字》加以音训。道光二十七年(1847),宁乡黄本骥官黔阳教谕,始分四书一类为七十八卷,易其目

  • 春晖堂丛书

    十二种,三十七卷。清徐渭仁编辑。徐渭仁字文台,号紫珊,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国子生出身,善画山水花卉及竹,工于汉隶,收藏甚富。《春晖堂丛书》于道光咸丰间陆续刊成,兵燹后原版阙坏,复由渭仁之子徐允临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