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绛雪园古方选注附得宜本草

绛雪园古方选注附得宜本草

《绛雪园古方选注》三卷,《得宜本草》一卷。清王子接(生卒年不详)撰。《绛雪园古方选注》又名《十三科古方选注》。书主方书。《得宜本草》又名《得意本草》、《绛雪园得宜本草》。本草类著作。王子接字晋三,清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王氏行医数十年,医学理论实践经验颇丰富,除上述书外,另有《伤寒古方通》、《伤寒方法》等。当时集经方之人不过注明某方主治某症而已,能论及病源脉候者十分罕见,至于阐明经方之理更没有人涉及到,纵然有医方集解,亦多浅显之处。王氏认为,前代虽有不少医家对仲景等各方进行过讨论,但“独于方之有矩,法之有规,犹鲜有旁推交通者。”于是对古代医家方剂进行分类整理,于雍正十年(1732)撰成此书。全书共十一万九千余字。分为三卷,上卷论述仲景《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分和、寒、温、汗、吐、下剂。中、下卷阐发内科、女科、外科、痘疹科、五官科、幼科、眼科、折伤科等汤、散、丸方。书前有自序,书末附杂方药性。全书选方三百四十五首,方法详明,说理透彻,适于临床应用。如论服子泻心汤,先释其名曰:“附子非泻心之药,见不得已而用寒凉泻心,故以附子名其汤。”又阐明方义:“三焦皆热,苦寒之药在所必用,又恐其虚寒骤脱,故用三黄清彻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宣彻上下以温经。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对古方注释十分透彻,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是书所选之方,虽非秘异,而其中加减之道,铢两之宜,君臣佐使之义,皆能推阐其所以然。”后世章虚谷《医门棒喝》、王孟英《温热经纬》等书均引过王氏论述。有扫叶山房刊本,千顷堂书局石印本,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得宜本草》一书因每药之下标明所得、所宜、所治而名。书中共收录药物三百六十二种,每种皆分为上中下三品,论述简明精当。卷前有雍正十年王氏之序,末有乾隆二年王氏再跋。此书附于王氏《绛雪园古方选注》之后。有清乾隆二年(1737)跋刊本,即介景楼藏版,《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史折

    三卷,续一卷,清贺裳撰。贺裳字黄公,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人。康熙初年国子监诸生,有《红牙词》,措词极工。《史折》选取明人评史诸书,又有未当者,折衷其是,故名《史折》。所选书籍共十一本,有《史怀》、《

  • 读画录

    四卷。清周亮工撰。其生平履历详见《闽小纪》。周亮工喜读书、善属文、精鉴赏、嗜书画,家有“赖古堂”,收藏唐宋诸书画家手迹;工于古文诗词,宗仰杜甫,且擅长八分、隶等书体,包世臣曾称赞其草书可达“能品下”;

  • 平江县志

    五十五卷首二卷末一卷。张培仁等修,李元度纂。张培仁,贺县人,曾任平江县知县。李元度,平江县人,道光举人(详见光绪《湖南通志》条)。平江县有志,始于宋代。然至明崇祯,先后所有本,或无存,或残佚。迄入清,

  • 武乡县志

    六卷,首一卷。清白鹤修,史传远纂。白鹤字秀干,满州镶白旗人,出身翻译生员,乾隆四十八年(1783)任武乡县知县。按武乡县志,创修于明万历间,一修于清顺治二年县令李台辰,二修于康熙三十一年县令高鉷。《武

  • 古文孝经述义

    一卷。隋刘炫(约546-约613)撰。清马国翰辑。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献县东北)人,隋代经学家。与刘焯同以经学名世,时称“二刘”。著有《尚书述义》、《毛诗述义》、《孝经述义》、《春秋左氏传述义

  • 平水韵略

    五卷。金王文郁撰。详见“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 左传文苑

    八卷。明钟惺(1574-1624)撰。惺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行人,官至福建提学佥事。晚逃于禅。与同里谭元春评选《古诗归》、《唐诗归》,当时称为竟陵体。

  • 冠义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

  • 中州金石考

    八卷。清黄叔璥撰。黄叔璥(约1680-1750),号玉圃,大兴(今北京大兴)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常镇扬通道。其为监察御史时,曾巡视台湾。著有《中州金石考》、《南征纪程》等书。本书系其

  • 左官异礼略

    一卷。清沈豫撰。豫有《春秋左传服注存》二卷,见前。《左官异礼略》条举《左传》中与《周礼》相异的官制,加以考证。其中有名不同而实相似的,有名同而实不同的,一一加以辨析。此书对研究周代及春秋官制具有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