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话

经话

二卷。廖平撰。廖平(1852-1932)原名登廷,字旭陔,后改名平,字季平,晚年号六译。四川井研县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青年时就学于成都尊经书院,师事湘潭王闿运。清末今文经学家、思想家。廖平长期从事教学,曾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华西大学、成都高等师范等校教授。他一生著述达百余种,作为清末今文经学派的代表,其学术思想曾在国内产生过重要影响。戊戌变法首领康有为的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就曾直接受其影响。廖平的《今古学考》、《古学考》、《知圣篇》、《辟刘篇》等著作实际上在清代变法维新的思潮中起了一定的启导作用。所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有为早年酷好《周礼》尝贯穴之,著《政学通义》。后见廖平所著书,乃尽弃旧说……有为之思想受其影响,不可诬也。”廖平治经多变,初持今文为孔子所创,古文为周公所创之说;戊戌变法前后,又著书自驳,说今文是小统,古文是大统;后来又撰《孔经哲学发微》,讲说“天人”、“人学”、“王学”,牵强附会,愈益离奇,反映了今文经学的没落。其著作有《四益馆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经话》一书是廖平研治经学的杂记,大抵泛论诸经,逐一订证各家得失。廖平把治儒家经学比作释家道家之入门,皆有戒律。指出习儒之士,解经恣意发挥,使后学者无所信守。要探索儒经精深微妙之旨,须先立章教;首戒不得本源,专门沿袭支派;二戒以古乱今,不分家法;三戒自恃才辨,以敏捷的口才强词夺理;四戒支杂衍说,游荡无根。以上四个方面,就是才能高超、学识广博的人,也是十分忌讳的。那么中贤以下的人,其弊可陈:不守古训,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如何邵公(休)之误用董(仲舒)说,刘申受(逢禄)又抄袭何注;或不识深奥的义理,却依傍门户;或违背传注,好作新解,株守陈言,牵强附会;或不通音训,罔识古义。廖平对世所袭用的流弊略加敷陈,并以此为依据穷源究委,凡各经篇目的真伪,注疏得失,及其微言大义,训诂典制,一一加以考证。上溯孔子订六经之真伪,下论历代儒者说经之是非,可谓博大精深,融会贯通。体现了廖平研治经学的创造精神。有尊经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本、《六译馆丛书》本。

猜你喜欢

  • 唐诗镜

    五十四卷。明陆时雍撰。陆时雍生平详见《古诗镜》条。此为唐诗选本。凡五十四卷。与《古诗镜》(已著录)合刊。前有《总论》一篇,阐述其“以神韵为宗,情境为主”的宗旨。全书以年代先后为序,分为初唐诗八卷,盛唐

  • 李赘

    一卷。清胡文学(详见《疏稿》)撰。本书记载其任真定推官时所做十八件事。每事多先举古人遗迹一二条,然后叙以己事,以相媲美。其间多有自誉之词。推官古称司李,故名。有《胡氏三书》本。

  • 春寒闲记

    一卷。不著撰者名氏。此书卷末自跋称“辛酉三月二十五日记”,署名为“德水”。钱塘厉鹗在后跋中称此书“颇为可观”,后人据此等考证,认为此书当是德州卢世(1588-1653)撰。卢世淮,字得水,一字紫房,晚

  • 南靖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姚循义修,李正曜纂。姚循义,浮梁人,拔贡,乾隆七年(1742)任南靖县知县。李正曜,儒学教谕。南靖县志,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七年邑令陈宗愈。其后一百五十年,官者近百人,无过问修志事者。姚循

  • 袜线集

    ① 十五卷。明萧仪(1384-1421)撰。萧仪,字德容,乐安(今江西乐安县)人。明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任吏部主事,因言事忤旨,下狱死。著有《袜线集》。是集为其子萧超进所编,按其原刻目录所示,

  • 四书解说

    二卷。清梁彣撰。梁彣号月山,福建将乐(今福建将乐)人。是书以题说为名,盖乡塾例以时文课徒,彣即借此为说,使学者切己体认,以寻圣贤立言本旨。首有丁汝恭序。书中说“就有道而正焉”,“学而不思则罔”等,谓当

  • 入江巨川编

    齐召南著。齐召南,天台人,著有江道编、入汇巨川编等。《入江巨川编》小方壶斋本,目首涪江,次嘉陵江,次渠汇,次黔江,次澧水,次阮水,次湘水,交洞庭湖,次汉水,次云梦,次章水,次贡水,次赣江,次盱江,次上

  • 西艺知新

    十卷,续编十二卷。是书正编有《匠诲与规》三卷,英国诺格德撰,《回特活德钢炮》一卷,《造管之法》一卷,《回热炉》一卷,《硫强水》一卷,《色相留真》一卷,《周幂知裁》一卷,美国布伦撰,《水衣全论》一卷。续

  • 樊川诗集注

    七卷。清冯集梧撰。冯集梧,字孟亭,浙江桐乡(今嘉兴)人,冯浩子,生平事迹不详。本书为唐代文学家杜牧诗作的集注。杜牧生活于晚唐,其经历颇广。其为诗,多有感而发,其诗文中多指陈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

  • 因宜堂法帖

    八卷。清姚学经辑。姚学经所刻《唐宋八大家法帖》、《晚香堂苏帖》、《白云居米帖》,多收伪书。此《因宜堂法帖》是伪书较少者。其第一卷为夏、商、周古篆。第二卷为秦、汉诏玺。第三卷为魏、晋、六朝书。第四卷为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