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离骚解

离骚解

①一卷。清顾成天(生卒年不详)撰。顾成天,字良哉,号小厓,松江(今上海)人。雍正八年(1730)赐进士,授编修。官至少詹事、翰林院侍讲。著有《离骚解》、《楚辞九歌解》、《读骚别论》各一卷。另有《金管集》、《东蒲草堂文集》。此书专释屈原长诗《离骚》,编成于乾隆六年(1741)。注重事实考核,如“又何怀乎故都”一句,认为“故都”乃顷襄王迁陈地之楚都,而定《离骚》作于顷襄王时,近于《怀沙》的写作时期。对诗中“求女”一段有较详细论述,对本段地名也一一考查。认为“求女”“在争交邻之失计,正言不得,故隐言之”。意在批评怀襄二君娶女于秦。观点较新,可供参考。但过分重于句句字字之考核落实,难免有穿凿之病。有《花语三房八种》本。乾隆六年(1741)刻本,上海图书馆藏。《九歌解》并刻,后附《读骚列论》,不称“别论”,“附论”。前有顾氏《小序》,后有林全旭《后序》。②一卷。清谢济世(1689-1756)撰。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全州(今广西全州)人。官御史,声震天下。乾隆时官湖南驿盐道。《离骚解》仅注解《离骚》一篇。先解题,正文以大字书写,双行夹注,章有大义疏解,如归纳首章大义为:“首述世系及生年月日名字……”。书眉有批语,如“第一句便见无去国之义……”。篇末有乾隆六年(1741)作者《自跋》。书中基本观点,认为《离骚》是一部忠孝之书,曲解《离骚》本义,与方苞《离骚正义》观点相似,不足取。版本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徐维益等重刻《梅庄杂著》本,北京图书馆藏。清光绪十年(1884)长沙梁家钰刊《梅庄杂著》本。

猜你喜欢

  • 燕山丛录

    二十二卷。明徐昌祚(约1602年前后在世)撰。徐昌祚,字伯昌,常熟人。生卒年均不详。曾为刑部官。徐昌祚因辑《太常寺志》,得以征各州县志,因采其所记,成《燕山丛录》二十二卷。这部书是作者官刑部时所作,记

  • 北梦琐言

    二十卷。宋孙光宪(约900-968)撰。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仁寿东北)人。孙光宪本为农家子,好读书,性嗜藏书,常手自抄写,聚书数千卷。后唐时为陵州判官,旋依荆南高季兴为从事,后劝

  • 古文尚书考

    一卷。清陆陇其(1630-1692)撰。陇其,初名龙其,字稼书,人称当湖先生,谥清献。平湖(今属浙江省)人。清代著名学者。康熙九年(1670)进士,历任嘉定、灵寿二县知县。有善政。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

  • 温热论 幼科要略附叶案存真

    《温热论》一卷,《幼科要略》二卷,所附《叶案存真》二卷。清叶桂(详见《临证指南医案》)撰。《温热论》成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为叶氏口传心受的经验心得,实为叶氏临床经验的结晶,在临床上具有实用价值

  • 勾股图解

    二册。清陈厚耀(1648-1722)撰。陈厚耀,字泗源,号暑峰,江苏泰州人。康熙丙戌(1706)进士,后经李光地推荐,于1708年进京,与梅文鼎之孙梅珏成共同修书于蒙养斋,并常同康熙讨论天文、数学问题

  • 楚北江汉宣防备览

    二卷。王凤生撰。王凤生,安徽人,详见《浙西水利备考》条。魏源为凤生墓志云:其为学尤笃,好图志,故在河工,则檄取所属府州县地图,各系以利病,成河北采风录,及江淮河运各图。其在湖北,则有汉江纪程及此书也。

  • 崇谟阁汉文旧档

    六册。清佚名撰。崇谟阁藏有汉文旧档六册,包括各项稿簿一册,朝鲜国来书薄三册,奏疏稿一册,内重复一册。各项稿簿,乃搜集抄录自太宗天聪二年(1628)九月起至天聪五年(1631)十二月来往文书。其中未被实

  • 陶庵集

    四卷。明归子慕(1563-1606)撰。归子慕,字季思,江苏昆山人。万历十九年(1591)举人,再试礼部不第,一直屏居江村。以咏诗为乐,人称清远先生。其诗学陶渊明,清雅疏淡,饶有情趣。崇祯初追赠翰林待

  • 始学篇

    一卷。吴项竣(生卒年不详)撰。近代龙璋辑。考《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载:“华疏:‘大皇帝末年,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竣始撰《吴书》,孚、竣俱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由此知项氏曾官吴,为郎中,缺乏

  • 野庵文集

    十卷。明吴宣(约1470前后在世)撰。吴宣,字师尼,号野庵,崇仁(今江西崇仁县)人。(生卒年不详)。明景泰四年(1453)举人,授左军督府经历,改中府,升镇远府知府。著有《野庵文集》。此集系其门人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