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离骚笺

离骚笺

二卷。清龚景瀚(1747-1802)撰。龚景瀚,字海峰,闽中(今福建闽县)人。乾隆进士,官至兰州知府。著作有《澹静斋诗抄》、《离骚笺》。龚氏有感于王逸、洪兴祖、朱熹之注偏重于“随文训诂,未能贯通其意义也。”所以要“笺其大义脉络”,认为《离骚》的脉络结构“井然如丝联而绳贯也”(《自序》)。书前有作者自序,次为正文,书末有《通论》。每句下多采用王、洪、朱诸说注释,亦引邵璜、吴仁杰诸家说,时加按语。每章每节,均归纳大义。此书主要特点是注重对《离骚》整体的把握。作者认为《离骚》体现了屈原丰富、复杂的斗争经历,炽烈、坚贞的爱国激情,而这又贯穿全诗的各章节之中,故以此为中心,诠释《离骚》。龚氏将《离骚》分为三大节(“乱曰”除外),每节为若干小节。小节、大节都是诗歌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首尾,大、小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作者认为表明屈原为楚后裔,暗示宁死不忍离去之意;篇末则写“临睨夫故乡”不忍去而止,作到与起者呼应。此类章法分析,甚为精到。另外,从《离骚》本诗入手,深入揣摩,再结合《史记·屈原列传》,认为诗写于怀王未返,顷襄未立之时,不但考证精确,也令人信服,已成一说。在训诂方面时有所得。如“孰云察余之中情”之“余”所指,王、洪、朱等诸家,不是含混其词,就是认为屈原自言,皆不可通。而龚氏认为“余,指屈原也,亲之故,‘余之’此亦女媭之言”。此解甚合情理。书中也有失误之处。如用朱熹的赋比兴之法,认为“乱曰”如诗之小序;在词义解释上亦有牵强之处,如将“指西海以为期”解为秦在楚之西,知楚必为秦所灭,观于西表明楚将必亡。版本有: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澹静斋刊本,清华大学藏。清抄本,福建图书馆藏。道光六年(1826)《澹静斋全集》本,光绪三年(1877)崇文书局《三十三种丛书》本。上海文瑞楼石印《离骚三种》本。吉林省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种榆仙馆诗钞

    二卷。清陈鸿寿(1768-1822)撰。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拔贡。官至江南海防同知。善古隶、工画及铁笔。宜兴素产砂壶,制作精巧,陈鸿寿在此地为官,辨别砂质创制新样,并自制

  • 学规类编

    二十七卷。清代张伯行(见《道统录》)撰。此书成于康熙末年,作者在福建设正谊学堂,倡导理学,并建书院,此书便是作者为书院诸生订立的学规,以程朱理学为宗。全书首载有清太祖训饬士子文,其次辑录了宋、元、明程

  • 易象阐微

    五卷。清萧寅显撰。萧寅显字仲虎,善化人。《湖南通志·人物志》称其少为文有奇气。治学深于易。此书即是他授徒讲易的讲稿。书中观点与他一向以宋儒为宗的易学思想不同,而是罗列汉以来诸家易说,融会群言,撷取精要

  • 周官马融传

    一卷。东汉马融(79-166)撰,清黄奭辑。黄奭另有子夏《易传》辑本,已著录。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县)人,官至议郎,博通经籍,为东汉著名经学家,郑玄、卢植皆出其门下。贾公彦《序周礼废兴》

  • 冰玉堂缀逸稿

    二卷。《兰舟漫稿》一卷。附《二余词》一卷。明陈如伦(生卒年不详)撰。陈如伦字德宣,号午江,太仓(今江苏苏州市东)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参议。陈如伦以清介著称。本集为其子谦亨等所

  • 钦定时晴斋法帖

    十卷。汪由敦(1692或1693-1758)书,乾隆二十三年钦定辑刻。汪由敦,字师苕(一作师茗,又作师敏),号谨堂,一号松泉,安徽休宁(今属安徽)人。雍正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谥文端。汪由

  • 独学庐初稿

    十三卷。《二稿》十一卷。《三稿》十一卷。《四稿》九卷。《五稿》二卷。清石韫玉(1756-1837)撰。石韫玉,字执如,号琢棠,又号花韵庵主人,又称独学老人。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中一甲一

  • 说书

    不分卷。明李贽(1527-1602)撰。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单名贽,号卓吾,又名笃吾、宏甫、温陵居士,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明思想家,著有《焚书》、《续焚书》等。说书即说四书。首《论语》,

  • 通鉴总类

    二十卷。宋沈枢编撰。沈枢字持要,德清(今浙江德清县)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进士,官至太子詹事、光禄卿,生卒年不详。所编《通鉴总类》,仿照《册府元龟》体例,将司马光《资治通鉴》一书中所

  • 溪山堂草

    四卷。明沈思孝(1542-1611)撰。沈思孝,字纯,浙江嘉兴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累官右御史。著有《奏录》,已著录。是集乃其晚年之作。凡四卷。思孝名入琅琊四十子之列。论者称其晚交姚士粦,故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