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濂洛风雅

濂洛风雅

六卷。元金履祥(1232-1303)编。金履祥字吉父,号仁山。浙江兰溪人。著有《尚书表注》等。是书乃至正十六年(1356)履祥馆于韩良瑞家齐芳书舍所刻。原本选录周子、程子以至王柏等四十八人之诗,而冠以《濂洛诗派图》。但以师友渊源为统纪,初不分类例。良瑞以为濂洛诸人之诗固皆风雅之遗,第风雅有正变大小之殊,颂亦有周鲁之异。于是分诗、铭、箴、诫、赞、咏四言者为风雅之正。其楚辞、歌骚、乐府、韵语为风雅之变。五七言古风为风雅之再变。绝句律诗则又风雅之三变。具见良瑞所作序中。盖选录者履祥,排比条次者为良瑞。昔朱子欲选古诗为两编而不果。朱子于诗学颇邃,殆深知文质之正变,裁取为难。自真德秀《文章正宗》出,始别为谈理之诗。然其时助成其稿者为刘克庄,德秀因而删润。故所黜者或稍过,而所录者尚未离诗。自履祥此编出,而道学之诗与诗人之诗则千秋楚越。德行文章,孔门即分为二科。儒林、道学、文苑,《宋史》又别为三传。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并加以介绍。

九卷。清张伯行(1651--1725)编。伯行字孝先,仪封(今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清恪。著有《道统录》、《濂洛风雅》。此集为宋至明代诗歌总集,共九卷,乃其官福建巡抚时所刊。所收周敦颐等十七家诗人之诗八百四十首、词二首。其中周敦颐十五首,程颢三十二首,程颐三首,张载五首,邵雍二十九首,游酢八首,尹焞四首,杨时一百零六首,罗从彦五首,李侗一首,朱熹四十一首、词二首,张栻八首,真德秀十四首,许衡二十五首,薛瑄一百二十六首,胡居仁十七首,罗洪先四十一首。集中诗人主要为宋代著名理学家。仅朱熹一人所录,几占全集之一半。各家诗作皆以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的顺序排列。此集的编选,既为显示理学家的诗作与诗人之诗的不同,又为诗“有补于世道”(蔡世远《序》)。故所收多诸子唱和之作,亦以哲理寄托为主。虽不乏耐人寻味之诗句,却终乏佳篇。有《正谊堂全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库全书》列为存目。

猜你喜欢

  • 盾鼻余沈

    一卷。清左宗棠(1812-1885)撰。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清末湘军统帅,洋务派首领。初入湖南巡抚路秉章幕,咸丰十年(1860)由曾国藩推荐,率湘军五千人赴江西、皖南

  • 诠叙管子成书

    十五卷。明梅士享(生卒年不详)撰。梅士享,字伯献,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人。《管子》一书明代旧本均为二十四卷。梅士享此本合作十五卷。梅士享根据自己的看法对《管子》进行诠释。梅士享将一篇分为上、下两格。认

  • 朱子文语纂编

    十四卷。末著编辑者名氏。此书取朱熹文集及《朱子语类》进行编纂,以类相从,不分门目,前后亦无序跋,可能为草创未完之本。(四库全书总目》有该书存目。

  • 梅苑

    十卷。宋黄大舆编。黄大舆字载万,号岷山耦耕。生卒年不详。钱曾《读书敏求记》引王灼之语说黄大舆字载方,大抵是讹“万”为“方”。其爵里未详。厉鹗《宋诗纪事》称为蜀人,仅因原序自署“岷山耦耕”及《成都文类》

  • 问学录

    四卷。清代陆陇其(1629-1692)撰。此书中心是力辟王守仁学说及与赞同王学之士进行论辨,以尊奉程朱理学。全书直接驳辨王学之处较少,多数是与近代调停朱、陆二派争论者、攻击王学不尽力者进行驳辨。但有些

  • 刘端临遗书

    八卷。附《两世乡贤录》一卷。清刘台拱(1751-1805)撰。刘台拱,字端临,江苏宝应人,二十一举江南乡试,后累试春闱不第,大挑二等,授训导。刘台拱精古学,凡天文律吕至于声音文字,靡不贯通。其于汉、宋

  • 黄御史集

    十卷。《附录》一卷。唐黄滔(约900前后在世)撰。黄滔字文江,莆田(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乾宁二年(895)进士,兴化中除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里行。天复六年(901),应召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推官

  • 陈氏礼记集说补正

    三十八卷。清纳兰性德(1655-1685)撰。性德字容若,原名成德,世多称成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明珠长子。康熙进士,由三等侍卫迁至一等。善诗古文辞,尤工于词,以词闻名于世。晚年潜心

  • 岱南阁丛书

    二十种,一百六十三卷。清孙星衍(1753-1818)编辑。孙星衍字伯渊,一字渊如,号季述,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二年进士,曾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后因病归里。初以文学著称,与洪亮吉、黄景仁

  • 二六功课

    ①一卷。旧本题明石室道人(生平事迹与姓名均不详)撰。原书所录按十二辰共分十二节。据《四库提要》著录称“自辰至卯凡十二节”,说明其书次序始于今日之辰而终于明日之卯。按十二节讲述每节调摄事宜。其大要言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