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穀梁传集解

春秋穀梁传集解

十二卷。范宁(339-401)撰。范宁字武子,南阳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东晋著名经学家。据《晋书·范宁传》,范宁少笃学,多所通览。初为余杭令,兴学校,养生徒,风化大行。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侯,征拜中书侍郎。补豫章太守,大设庠序,改革旧制,不拘成宪,远近至者千余人。后免官家居,犹勤学不辍。又据范宁《穀梁传集解序》自称,范宁之父范汪于升平末年(316)因得罪桓温,罢官归吴,乃与门生故吏及子侄研讲经籍,及于三传。认为《左传》已有服虔、杜预之注,《公羊》已有何休之训,而释《穀梁传》者虽近十家,但都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无可观,又引《左氏》、《公羊》以解《穀梁》。致使文义违反,反成《穀梁》之害。于是“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示诸儒同异之说”,准备为《穀梁》作注。但范汪不久去世,因而范宁继承父志,“乃与二三学士及诸子弟,各记所识,并言其意”,范宁又沉思积年,乃成此书。可见此书是范氏三世的集体著作,而由范宁总其成。范宁对《穀梁传》一书的看法,与何休之于《公羊传》、杜预之于《左氏传》不同,是比较客观公允的。他评三传得失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穀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并批评《穀梁》以卫辄拒父为尊是为子可得而叛,以不纳子纠为内恶是仇雠可得而容。当然,范宁对三传之评价以及对《穀梁》之批评只是从经学之角度而不是从史学之角度,而且其论亦未必正确。但他不曲从《穀梁》、不党同伐异的学风是应该肯定的。正由于此,故其《集解》能兼容三传。如隐公《经》“元年春王正月”引杜预《集解》“凡人君即位,欲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之语;隐二年《穀梁》“逆女,亲者也。使大夫,非正也。以国氏者,为其来交接于我,故君子进之也。”《集解》引《公羊》“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又引《左传》舍族之例为说,如此之类,不胜枚举。三传之传《春秋》,《左传》主要发书不书之例,《穀梁》主要发日月例,而《公羊》则兼而发之。《穀梁》日月例与《公羊》一样,盖属曲解附会。以盟为例,《穀梁》有“内盟日,外盟不日”之说,但隐公元年《经》“九月,及宋人盟于宿”,此为内盟而不日,《穀梁》辩解说“卑者之盟不日”。然隐公八年《经》又云:“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包来。”莒人,依《公羊》乃“微者”,此记日,可证《穀梁》之说误。范宁之《集解》亦重在申发《穀梁》的日月例。如隐公元年《经》““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睐。”依《穀梁》内盟日之例,此盟应记日,但经未记日。《穀梁》解释说。“不日,其盟谕也。”范氏《集解》进一步解释说:“日者,所以谨信。盟变,故不日。七年公伐邾是也。”“日者所以谨信”乃是范氏体会《穀梁》之意而得,“公伐邾”则证“盟谕”之说。范氏又于隐公二年《经》“春,公会戎于潜”下具体阐述日月例。其云:“凡年首,月承于时,时承于年,文体相接。《春秋》因书王以配之。所以见王者,上奉时承天,而下统正万国之义。然《春秋》记事有例时者,若事在时,例者时而不月。月继事末,则月而不书王,书王必皆上承春而下属于月。文表年始事莫之先,所以致恭而不黩者。他皆放此。唯桓有月无王,以见不奉王法尔。”范氏之释日月例,多体会《穀梁》之意而得。如隐元年《经》:“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穀梁》于此未言日月例,而范氏《集解》则云:“段有徒众,攻之为害必深,故谨而月之。”又其下《经》云:“秋,七月,天王使宰晅来任惠公仲子之賵。”《穀梁》于此亦未云日月例。而范氏则云:“賵,例时。书月,以谨其晚。”又隐公二年《经》:“夏,五月,莒人入向。”《穀梁》以“内弗受”为说,不言日月例。而范氏则云:“入例时,恶甚则日,次则月。”又此月《经》云:“无侅帅师入极。”范氏引《穀梁传》日月例“灭国有三术;中国日,卑国月,夷狄时”,以为极乃卑国。如此之类甚多。后儒对范宁的《集解》评价甚高,并一直把此书作为解释《穀梁传》的权威。唐初杨士勋又为此书作疏,范注杨疏被清阮元列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清钟文丞泛取唐宋以后诸家之说,以补正范注杨疏,作《穀梁补注》。清末柯劭忞因不满于范、杨、钟之注疏,又作《穀梁传注》,使《穀梁传》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现存有宋绍熙二年余仁仲万卷楼刻本宋监本、宋刻修补本、万历刻本、《四部丛刊》据宋余本影印本、《四部备要》本。

猜你喜欢

  • 牟子丛残

    一卷。民国周叔迦(生卒年不详)辑。《牟子丛残》一书,为周叔迦辨雪牟融所作《理惑论》真伪公案而作。故此书首先录牟子《理惑论》全文,广采他家之文,以为辨正。次录一切经音义之牟子《理惑论》音义,然后为周叔迦

  • 读庄小言

    一卷。明文德翼(详见《宋史存》)撰。明儒注解《庄子》者,多为博引他说以明己意。文德翼作《读庄小言》则不从某家之说,只就《庄子》诸篇,随笔记述自己的心得。这在研究《庄子》的诸家之中,也可以说是独具一格,

  • 湖口县志

    ①十八卷,首一卷,清宋庚等修,洪宗训等纂。宋庚,江苏溧阳人,进士出身,嘉庆二十二年(1817)任湖口知县。洪宗训,邑人,举人出身。湖口县志,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沈诏创修;崇祯十一年(1638)再

  • 禹贡水道析疑

    二卷。清张履元撰。张履元字苏斋,安徽泾县人,岁贡生,官吴江县训导。此书卷首有石韫玉序和张履元自序,书名取自陶诗“疑义相与析”之意。本书以《孔传》和蔡沈《书集传》为主,参考胡渭《禹贡锥指》而成。张履元认

  • 过庭私录

    七卷,《外集》一卷。明吴鼎(约1531前后在世)撰。吴鼎,字维新,号泉亭,自号支离子,钱塘(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参议。著有《过庭私录》。本书为其仲子吴遵

  • 罍庵杂述

    二卷。明朱朝瑛(生卒年不详)撰。朱朝瑛字美之,号康流,海宁(今属浙江)人。崇祯进士,知旌德县。入清,隐居不仕。从黄道周游,为学折衷诸家之说。著有《读易略记》、《读尚书略记》、《读春秋略记》、《读周礼略

  • 自西徂东

    五卷。德国花之安(详见《德国学校略论》)撰。这是花之安费时五年而得的传教专著。“自西徂东”,意为耶稣教起源于中东一带,后传入西欧各国,而现在又从西方传入东方的中国,故以此为书名。全书五卷,分为仁、义、

  • 饮膳正要

    三卷。元和斯辉撰。和斯辉,又作忽思慧,生卒年及籍贯均不详。延祐年间曾任饮膳太医,著有《饮膳正要》一书。是书主要记载和氏任饮膳太医期间,取进献给皇帝的奇珍异馔、汤膏煎造及各家本草、名医方术和每天所用的粮

  • 残本礼记子本疏义

    一卷。此书原为写本,卷端已断烂,书题及撰人姓名皆不可见。末题“《丧服小记子本疏义》弟(第)五十九。”为日本田中光显旧藏,后捐存早稻田大学。罗振玉据此本影印,后有“丙辰九月《跋》”。其书每见“灼案”字样

  • 贺氏丧服谱

    一卷。晋贺循(260-319)撰,清马国翰辑。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其先庆普,汉世传礼,世所谓“庆氏学”,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以陆机疏荐,官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