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戚林八音合订

戚林八音合订

四卷。明戚继光、清林碧山撰,三山蔡士泮、藤山陈也人汇辑。明朝名将戚继光本山东蓬莱人,嘉靖年间入闽平定倭祸,为便士卒学习福州话,编有《八音字音字义便览》。清代福州文士林碧山又据福州话编成《珠玉同声》。其后蔡士泮辑成戚氏《八音》,陈也人辑成林氏《同声》,乾隆十四年(1749年)福州人晋安将两书辑本汇刻在一起,每板皆分二格,上格为戚氏《八音》,下格为林氏《同声》,分母系字,比类合义,俾便省览,是为《戚林八音合订》。二书反映的皆为明末清初福州话的语音系统,颇有价值。戚书以“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釭。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代表三十六个韵母。声母方面,它用四句诗表示:“柳边求气低,波他曾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以前三句十五字代表十五声母。十五字母影响殊深远,其后福建、广东等地编撰之通俗韵图“十五音”即基本沿用此十五字为声母代表字,“十五音”名称亦源于此。是书把声调分为八类,称为“八音”。八音分上下两种:上种以“公滚贡谷”代表平上去入;下种以“群滚郡掘”代表平上去入。其中“滚”字复出,实际上声调有七类。此书正文按韵分列,横列各声母代表字,即“柳边求气低”等,一声之下分列八音之字。戚氏采用的声韵调拼切方法,即明清时代惯用的“标射韵法”;先呼一韵母代表字,然后用各声母代表字与之轮流拼读。林碧山《珠玉同声》分韵母三十五个:恭、公、光、庚、午、交、朱、姜、坚、娇、圭、高、江、正、纲、官、勾、姑、佳、街、周、箕、瓜、迦、乖、京、龟、哉、车、杯、催、梳、袅、瓢、伓。韵母中,朱、正、周、哉、杯、催、梳、袅、瓢、伓等十韵外加圆圈,表示属字甚少。林氏将戚氏所分的“金”母并入“宾”母,表示[-m]尾已混入[-η]尾;将戚氏的“奇”、“遮”两韵并为“迦”,将“梅”、“杯”两韵并为“杯”;又将“开”韵分为“栽”、“伓”,增加了“伓”韵,因此共得三十五韵。这些变动,一方面反映了语音变化,一方面也反映分韵的宽严不同。声母方面,林氏改戚诗曰:“柳边求美女,波面鸟亦之。雅音风出语,声授悉皆知。”以前三句代表十五声母。将声调分为八音,它们是“清”之“恭”、“龚”、“供”、“菊”;“浊”之“勤”、“供”、“共”、“局”。《戚林八音》行世后,在闽广两省影响广泛,《汇音妙语》、《拍掌知音》、《击掌知音》、《十五音》等作品,都是在此书影响下编写的。《戚林八音合订》有学海堂刊本。

猜你喜欢

  • 札迻

    一卷。清孙诒让撰。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一作籀廎,浙江瑞安县人。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授刑部主事,后五试礼部不遇,遂一意古学。晚年主温州师范学堂,继为浙江教育会长。著述极丰,

  • 黄叶山樵诗草

    四卷。清江壁(1814-?)撰。江壁,字南春,甘泉(今江苏江都)人,曾于道光七年(1827)初试榜首,后均不第,诗中有“公侯之长揖不跪,布衣贵比公卿高”句。《诗草》集中以怀古诗为多,亦多赋景凭吊之作。

  • 诸史评节

    三十九卷。明陈深编撰。陈深生平事迹见《周礼训隽》条。所撰《诸史评节》,采录《国语》、《后汉书》诸书,皆随意杂抄,漫无体例。《四库全书总目》载该书为两江总督采进本。现存三十九卷本、四十卷本、四十卷后集八

  • 地理大全

    一集三十卷、二集二十五卷。明李国木(生卒年不详)撰。李国木,字乔伯,汉阳(今属湖北省)人。此书是李国木编撰的堪舆类图书集成。全书分一二两集。其第一集第一、二卷为晋郭璞《葬书》;第三至六卷为唐邱延翰《天

  • 贵池先哲遗书

    二十三种,二百二十七卷。民国刘世珩编。刘世珩字聚卿,安徽贵池人。曾刻有《玉海堂影宋丛书》、《宜春堂影宋巾箱本丛书》等。丛书辑唐以来贵池先贤著述,陆续刻成,共二十三种。其中《贵池唐人集》二十二卷收九家著

  • 证治准绳

    一百二十卷。明王肯堂(生平事迹详见《尚书要旨》)撰。王氏自幼学习医学,弱冠即能治疗其妹之乳痈,以医术名于世。此书又称《六科准绳》、《六科证治准绳》。为丛书。共六种,包括《杂病证治准绳》八卷,《杂病证治

  • 说文通训定声

    十八卷。清朱骏声(1788-1858)撰。骏声字丰芑,号允倩,晚年自号石隐山人,江苏吴县人。少承父教,十三岁受许氏《说文》。十五岁为诸生,从钱大昕游。钱一见奇之曰:“衣钵之传,将在子矣。”就读紫阳书院

  • 古乐苑

    五十二卷。明梅鼎祚(1553-1619)撰。梅鼎祚生平详见《皇霸文纪》辞目。本集因郭茂倩《乐府诗集》而增辑之。郭本止于唐末,此本止于南北朝,用左克明古乐例。其所补者,如琴曲歌词庞德公之于忽操、见《宋文

  • 四侯传

    四卷。明王士骐撰。士骐生平事迹见《驭倭录》条。该书主要记述文成侯张良、忠武侯诸葛亮、武侯王猛、邺侯李泌四人的事迹,内容基本以正史材料加稗官野乘等相参而成。作者编辑该书,盖有隐寓尚友之旨。

  • 杨家将传

    见《南北两宋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