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同府志

大同府志

三十二卷,首一卷。清吴辅宏修,王飞藻纂,文光校补。吴辅宏,安徽歙县人,出身贡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大同府知府。文光字华亭,满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大同知府。该志旧有明正德十年张钦纂修本,清顺治九年胡文烨修本,称《云中郡志》。该志为吴辅宏所修纂,成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已刊刻印行,后因触碍字面及空格之处多有失检。乾隆四十七年(1782),文光继任大同知府时,复就其原板,参校删补,梓行于此。《大同府志》乾隆四十一年(1776)修,四十七年(1782)重校刻本。全书三十二卷首一卷,分三十二门,为:卷一沿革,卷二星野,卷三疆域,卷四山川,卷五形胜,卷六古迹,卷七风土,卷八巡幸,卷九封爵,卷十至卷十一职官,卷十二建置,卷十三赋役,卷十四学校,卷十五祠祀,卷十六兵防,卷十七至卷十八宦迹,卷十九至卷二十选举,卷二十一至卷二十三人物,卷二十四列女,卷二十五祥异,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一艺文,卷三十二杂志。该志较旧志详核而有义法。如其述山川,不以州县为断,而以山川为主,贯串州县,使其阴阳向背,脉络原委,了如指掌。又如旧志列科甲,明以前概置不录,该志则自汉至元,皆搜罗增补,并一一补入武科,以见大同历代科第全观。大同产煤历史悠久,封建统治者不仅不予扶植,反而认为是“矿害”,加以攻讦,该志收录的《矿害议》一文,充分反映了采煤之艰难,极有史料价值。

猜你喜欢

  • 观无量寿佛经疏

    一卷。隋代释智撰。智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文疏》辞条。《观无量寿佛经疏》是由智讲说,弟子灌顶听记整理成书。此疏以心观为宗,实相为体,心观净即佛土净。生善灭恶为经力用,大乘方等而为教相。主旨在于申解

  • 平定朔漠方略

    四十八卷。清温达等撰。温达(?-1715),费莫氏,满洲镶黄旗人。初为笔帖式,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康熙时期,居住在天山北路的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封建主噶尔丹,依恃其日益强大的势力,并吞了厄鲁特四部。康

  • 墨子刊误

    二卷。清苏时学(生卒年不详)撰。时学字元,号父山,藤州(今广西梧州)人。此书是时学读毕沅校《墨子》一书,有所订正,编录成书。如《法俨篇》云:“莫不羊豢犬猎”,时学以“”乃“刍”“羊”两字误合一字。考《

  • 书传疑纂

    八卷。清戴钧衡撰。本书没有序例,对于蔡沈的《书集传》以及与之相左的诸家之说,戴氏感到疑而未安的,则援引他说以证之,有些地方则直陈己见,以求其是,补《书传补商》之不足。比如其中解说“肇十有二州”,认为分

  • 楚州丛书第一集

    二十三种,六十三卷。民国冒广生(1873-1959)编。冒广生字鹤亭,吴疚斋,江苏如皋人。光绪年间举人,官刑部郎中,入民国后,曾任上海太炎学院教授,建国后任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特约顾问。丛书原为淮上段朝

  • 学易述谈

    四卷。明方时化撰。该书是时化之子方庞的听讲笔记,所以取名“述谈”,是方氏《易》学的第三种书。书中含《密义述》二十则、《名象述》十二则、《卦爻述》四十则、《凡例述》十二则。首卷之末有佛家三乘之说,可见其

  • 承启堂稿

    二十九卷。明钱薇(1502-1544)撰。钱薇,字懋垣,一作懋薇,号海若,浙江海盐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至礼科给事中,隆庆初赠太常寺少卿,事迹具详《明史》本传。著有《承启堂稿》。本书是其门

  • 桓范要集

    见《世要论》。

  • 道德真经新注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画,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

  • 垛积比类

    四卷。清李善兰(详见《方圆阐幽》撰。这是自朱世杰《四元玉鉴》之后讨论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最优秀的著作,也是李善兰的代表作。自序中不详撰著年月,当代中算史家李俨、钱宝琮认定其时当在1859年之后,而李迪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