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土官底簿

土官底簿

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有是书跋,只称钞于海盐郑氏,亦未言作者为何人。本书专记明朝嘉靖以前各省土司之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从内容可以看出,本书是辑档案资料而成。书中载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广、广东之土司共三百六十三家,其中云南一百五十一家,广西一百六十七家,四川二十四家,贵州十五家,湖广五家,广东一家。各土司,均先列其名号,次述始授土职时间,再述世代因袭情况。本书的价值,首先是可补正史之不足。《明史·土司传》只列征伐刑政之大端,而于土司支派本末未能具晰,本书辞虽俚浅,而建置原委、历代因袭之状一一可征,足资考证。同时,书中反映的明政府对土司采取的驾驭措施,为研究明代土司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按明制,土司乃世职,土司承袭时,须逐级上报,分别由吏部、兵部奏准,颁发号纸(委任文书)。而本书所录,诸土司请袭之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所奉谕旨亦必以“姑准任事,仍不世袭”为词。仅以云南为例,在一百五十一家土司中,有九十一家载有圣旨,明确称,“姑准任事”,“不准世袭”;只有极少数土司,如广西府土知府,阿迷州土知州明确“准世袭”。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明政府控制土司的一种手段,欲以示驾驭之权。这里反映的土司承袭的实际情况,与制度的规定有极大差距,正为研究土司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本书原有文渊阁藏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出版《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收入本书。

猜你喜欢

  • 戏鸿堂法书

    十六卷。明董其昌生平见《红绶轩帖》辑。该帖勒成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4),初刻为木板,后改为石刻。董其昌为明代著名书家,对清代书坛有着重要影响,以至董氏书帖风行一时,该帖亦备受推崇。该帖所辑录古帖真

  • 大元海运纪

    二卷。元时无撰人名氏。后为黄陂陈毅,从杭州丁氏秘抄本中录出。清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也未著录。是书本为《经世大典》中“海运”一门中的内容,但《经世大典》一书久已亡佚,仅散见于《永乐大典》中。胡香农从《永

  • 江苏第一图书馆覆校善本书目

    四卷。齐耀琳等编。齐耀琳,生平不详。目中除著录书名、卷数、撰者、刊写、册数外,也附记旧藏者所作印记。错讹甚多。有民国八年(1919)江苏第一图书馆铅印本。

  • 诸经纂注

    三十四卷。明杨联芳(生卒年不详)撰。杨联芳字懋赏。漳州(今福建漳浦)人。本书成于万历四十一年。杂采诸经、分类编辑。又各注字义于旁。以便记诵。

  • 雁楼集

    二十五卷。明徐士俊(1602-1681?)撰。徐士俊原名翙,字三有,号野君,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士俊工杂剧,多至六十余种。今存有《洛水丝》、《春波影》各一本,收集在《盛明杂剧》中;另有与汪淇合撰的《

  • 渠风集略

    七卷。清马长淑(约1745前后在世)撰。马长淑,字汉荀,安邱(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至磁州知州。辑有《渠风集略》。初安邱张贞欲辑其邑从明到清的诗作,名为《渠风》,但久而

  • 雍熙乐府

    十三卷。海西广氏编。不著作者。是书凡十三卷。据书中《凡例》称:“声调各应宫律。原分一十七调。今所传者十有二,盖阙其五。”今考12调,分为:黄钟、正宫、大石、小石、仙吕、中吕、南宫、双调、越调、商角、般

  • 五杂俎

    十六卷。明代谢肇淛撰。谢肇淛字在杭,福建长乐(今属福建东部)人。万历进士,官至工部郎中,以广西右布政使终,为知名的藏书家与作家。此书是笔记,以类相从,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部。主要记载明代的政治、经

  • 存素堂诗初集

    二十四卷。《诗稿》一卷。《诗二集》八卷。《续集》一卷。清法式善(1752-1813)撰。法式善原名运昌,后改今名,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蒙古正黄旗人,柏山(今河南沁阳)人,姓乌尔济氏。乾隆四十五年

  • 五经翼

    二十卷。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解》)撰。此书杂取前人诸经序跋中之论说,以类相从,分《易》、《书》、《诗》、《春秋》、《礼记》五大类,余杭人严沆又将承泽所著《周礼举要》二卷加入,合在一起刊行。此书采摭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