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史集

史集

又译《集史》。伊利汗国拉施特奉旨主编的世界通史巨著。拉施特(Rashidal-Din,1247-1317)出身于波斯哈马丹的一个医生世家,曾任伊利汗国合赞汗宰相。此书撰于伊斯兰历700年(1300-1301),完成于伊斯兰历710年(1310-1311)。共分三部分,第一部蒙古史,第二部世界史,第三部世界地志。但流传下来的,只有第一、二部及附编《阿拉伯、犹太、蒙古、拂朗、中华五民族世系谱》。第一部蒙古史分三卷:第一卷上册为突厥蒙古部族志,第一卷下册为成吉思汗祖先及成吉思汗纪;第二卷记载太宗窝阔台至成宗铁穆耳诸帝纪及术赤、察合台、拖雷诸传;第三卷为伊利汗国史,记述旭烈兀至合赞诸汗事迹。第二部世界史分四卷,记载了古代波斯诸朝史,以及先知穆罕默德、诸哈里发的事迹,十至十三世纪伊斯兰诸王朝史及突厥、犹太、拂朗、印度诸民族史。其中蒙古史部分,参考了当时各种波斯文和阿拉伯文著作,并且利用了伊利汗国宫廷秘藏的档案《金册》和熟知史事的蒙古、印度、畏兀儿等族学者的口述资料,因此具有很高的价值。《史集》成书较《世界征服者史》晚,内容较《世界征服者史》更为广泛,尤其是十三世纪以前蒙古地区各游牧部落的记载,多可补《元朝秘史》和《元史》之不足,极为学者所重视。《史集》的波斯文抄本流传至今的有五十多种抄本,其中最早、最好的为伊斯坦布尔1317抄本。十九世纪以来,许多国家学者陆续整理翻译出版了波斯文本。1836年,法国出版了卡特麦尔的《史集·旭烈兀传》波斯文校注本和法文译本。1858-1888年,俄国出版了贝勒津的《史集》蒙古史部分第一卷波斯文校注和俄译本。英国学者波义耳将《史集》蒙古史部分的第二卷译成英文,并利用前人研究成果,在名词的译写与注释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1971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题为《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the Successors of Genghis Khan)。1946-1960年,原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分卷出版了《史集》蒙古史部分的波斯文校勘本和俄译本,我国学者余大钧、周建奇据以译为汉文,已由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

猜你喜欢

  • 射洪县志

    十八卷首一卷,清陈廷钰、张复修、聂盟等纂。陈廷钰,曾任射洪县知县。张复,曾任射洪县知县。聂盟,教谕。射洪县志创自明县令李公森、郭子声。康熙中,唐石郊因郭志残编勒为成书。乾隆年间县令沈佳亭重修,然其间不

  • 饮香阁诗钞

    一卷。清董宝鸿撰。董宝鸿,生卒年不详,江苏仪征人,郑冬农之妻。清代诗人。此书有咸丰七年(1857)刊本。书前有刘淑所作序言和记录,有李效郢、胡月翰、李香树等所写题辞。共收诗九十七首,书后有《平生际遇赋

  • 巏堥山人词集

    四卷。清王初桐(生卒年未详)撰。王初桐有《北游日记》。本书收《杯湖欸乃》三卷,末附北乐府三阕、《古花村琴趣》一卷,共二百四十二阕。自谓一刻于练川,再刻于京师,三刻于西安,皆合刻,非专刻。此乃最后定本。

  • 酣古堂法书

    四卷。清穆大展刻。无卷数次序。其中收黄山谷《题武昌松风阁诗》一卷。鲜于困学草书一卷。祝枝山自书诗二卷。《松风阁诗》真迹原《三希堂法帖》所摹,此本与之大小相同,书则远逊。山谷书笔笔凌空,毫无俗韵,而此刻

  • 小学考

    五十卷。清谢启昆(生卒年不详)撰。启昆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官至广西巡抚。著作尚有《西魏书》、《粤西金石志》、《树经堂集》等。是编乃补朱彝尊《经义考》之作。依《经义

  • 尚书补疏

    二卷。清焦循(1763-1820年)撰。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江苏甘泉(今江苏省扬州市)人,清代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主要著作有《里堂学算记》、《易章句》、《易通释》、《孟子正义》、《剧说》、《

  • 爱吾庐集

    八卷。明徐良傅(1333-1395)撰。徐良傅字子弼,东乡(江西东北)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因言事斥为民。其门人汤显祖所作传,载其行履颇详。此集共八卷。其诗体略近七子,气度安

  • 春秋宝筏

    十二卷。明翁长庸撰。长庸,琴川(今江苏常熟)人。《春秋宝筏》又名《春秋胡传》。该书辑录宋代学者胡安国《春秋传》中的要点,偶尔也参考其他诸家之说,以阐释《春秋》。目的是为学子提供一个简明的读本,作为应付

  • 王制笺

    一卷。清皮锡瑞(详见《礼记浅说》)撰。是书以《王制》为素王之制。俞樾曾评议此书,以为:孔子将作《春秋》,先修王法,斟酌损益,具有规条。其门人弟子与闻绪论,私相篡辑,而成《王制》。皮氏作《王制笺》为之疏

  • 周易系辞精义

    二卷。旧本题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条)撰。当初,程颐作《易传》,没有涉及《系辞》,该书集诸家之说以补其缺。但取舍并不精审。陈振孙《书录解题》引《馆阁书目》,认为该书是伪托吕祖谦之名,而实非吕氏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