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兼证析义

伤寒兼证析义

一卷,清张倬(生卒年不详)撰。张倬字飞畴,江苏吴江人。张登之弟。其父张璐为当时名医,对伤寒颇有研究,著有专书论伤寒。张倬幼承家学,以医闻名。曾与其兄张登参订由父亲诠次的《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此书因以阐析伤寒兼证诊治为主,故得名。书中专论伤寒而挟杂病者,分中风、虚劳、中满、肿胀、噎膈、反胃、内伤、宿食、咳嗽、咽干、闭塞、头风、心腹痛、亡血多汗、积聚动气、疝、淋、泻痢、胎产等十七种兼伤寒的病证。以问苔并答形式,阐述各兼证病因、病机、证候及治疗。对《伤寒论》中所谓合病并病止言六经兼证,而不及杂病,医家不明兼证之意,于是在脉证参差之际,或顾此失彼,或治此而妨彼为害颇深的情形一一予以剖析,指出病人强弱有异,方宜有别,不可拘泥成法。书后附四篇杂文“经脉”、“奇经”、“运气”、“方宜”。“可谓有功于伤寒矣。”(《四库全书总目》语)此书于康熙六年(1667)初次刊刻。有康熙间刻本,清刻《张氏医通》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

    九卷。宋何大任(生卒年不详)编。何大任,南宋嘉定间(1208-1224)曾供职于太医局,成安大夫特差判衔。此书为当时考试医科学生的问答程式,又名《太医局诸科程文》、《太医局程文》。此书原作者不详,《四

  • 浮山集

    十卷。宋仲并(约1147年前后在世)撰。仲并字弥性,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年(1132)进士。四年(1134),因丞相朱胜非等论荐,改京秩。寻补外去。后三年复因张浚荐,召至皇宫,被

  • 农书

    ①三卷。附蚕书一卷。《农书》,宋陈旉(1075——?)撰。陈旉,江苏人。陈旉博学多才,不肯为官,大约生活于北宋、南宋之间。洪兴祖为《农书》所作序中称,“西山陈居士,于六经诸子百家之书,释老氏、黄帝、神

  • 天发神谶碑释文

    一卷。清周在浚撰。周在浚(约1637-1707),字雪客,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尝流寓江宁(今江苏南京)。《天发神谶碑》原在江宁城南岩山,后移至天禧寺门外。至宋代,胡宗愈将其移至“转运司”后圃。元代杨

  • 南宋馆阁录

    十卷。陈骙(1128-1203)撰。陈骙,宋台州临海(今属浙江)人,字叔进。绍兴二十四年(1132)进士第一。累迁至秘书监。孝宗淳熙五年(1178)试中书舍人兼侍讲、同修国史。光宗时试吏部侍郎。宁宗时

  • 京尘杂录

    四卷。清杨懋建撰。杨懋建字掌生,号尔园。生卒年不详,道光辛卯(1831)举人。该书为笔记体,记京城戏曲艺人之事,与《教坊记》、《青楼集》内容相类。卷一为“长安看花记”,记著名艺人秀兰等二十一人事。卷二

  • 诗谱

    ①一卷。汉郑玄撰,清王谟辑。《唐书·艺文志》著录郑玄《毛诗故训传》二十卷,又《诗谱》三卷。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将其内容割裂开,分别置于《风》、《雅》、《颂》各部之首。原单行本已失传,王谟乃从《毛诗正义

  • 美术丛书

    二百五十七种。民国邓实辑。该书为大型中国美术论著汇编,内容包括书画、雕刻摹印、磁铜玉石、文艺及杂记等五类,其中以书画之书为最多。全书分四集,每集十辑收录历代有关著作,而以清代著作为多。但该编每集各辑并

  • 河运备纂

    不分卷。不著撰人名氏。旧钞本,不分卷。全书共二十余篇:淮安运河考、高宝运河考、瓜仪运河考、丹阳运河考、苏州运河考、浙江运河考、上江运道考、江西运道考、湖北运道者、湖南运道考、汶河考、洸河考、泗河考、沂

  • 湖南文征

    一百九十卷。清罗汝怀(生卒年不详)编。罗汝怀,字中翰,湖南湘潭人。此编所录之文,自元明迄清近六百年,作者八百余人,文四千余篇。其中精于理者十之六,善言情者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