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礼通考

五礼通考

二六二卷。清秦蕙田(1702-1764)撰。秦蕙田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今无锡)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命南书房行走。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立朝三十年,刚介自守。其学以穷经为主,不居讲学之名。能通经文,好治《易》及音韵,历数之学,尤精三礼。认为儒者不能“舍经以谈道,离经以求学”,以经术笃行,知名国内。著作除《五礼通考》外,还有《五礼通考序录》、《观象授时》、《味经斋类稿》。古有五礼,始见于《周礼·大宗伯》,即吉、凶、军、宾、嘉;又有宗伯掌五礼之说。秦蕙田《五礼通考》是关于古代礼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此书仿清徐乾学《读礼通考》体例、博及吉、凶、宾、军、嘉五礼,分七十五类,网罗众说,于《礼》经之文,如郊祀,明堂宗庙,朝会,冠、婚、宾、祭、宫室、器用等,是以经证经;于历代诸儒注疏,则取相矛盾的互为参证;对唐宋以来名家考论发明之事义,则取百家之说相端审。书中将《乐律》附于《吉礼·宗庙制度》之后,以古今州国都邑、山川地名,立“体国经野”一题统之,以天文推前,句股割圆,立“观象授时”一题统之,一并载入《嘉礼》。虽事属旁涉,非五礼所属,然周代六官,总名为礼,礼之用,精粗条贯,所含本博,故秦蕙田此书略显博杂。《五礼通考》体大思精,囊括万有,考证经史,原原本本,经纬分明,实为五礼之类典。有论者认为秦蕙田《五礼通考》能竟朱熹未竟之志。此说颇有道理。版本有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味经窝刊本。

猜你喜欢

  • 续千文

    一卷。宋侍其良器(生卒年不详,里贯亦无考)撰。良器官左朝散大夫,知池州军事。此书取梁周兴嗣《千字文》所遗之字,仿其体制,编为四言韵语,词采也比较可观。其孙曾刻石于浯溪,后有乾道乙酉(1165年)乡贡进

  • 易臆

    三卷。明郑圭撰。圭字孔肩,钱塘(今浙江余杭县)人。约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1620)。该书成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前二卷以六十四卦各为一论,后一卷就《系辞》诸传标举一些字句解释阐发。如

  • 鲁礼禘祫志

    一卷。汉郑玄(详见《周礼郑氏音》)撰,清马国翰辑。是书以周礼在鲁,因依《春秋》经传所书禘祫事互相参校,以其所书,推其所不书,犹后仓等推士礼而致于天子之意。其言曰:“儒者之说禘祫也,通俗不同,学者竞传其

  • 艺林剩语

    十二卷。明顾成宪(生卒年不详)撰。顾成宪字初章,松江(今属上海)人。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十二卷,或杂举古事而缀以论断,或自立议论而证以古事。其内容无大新意,但也没有什么疵谬。卷首有万历二年(1574)陈

  • 朝城县志

    十卷。清祖植桐修,赵昶等纂。祖植桐,辽东宁远人,康熙十二年(1673)任朝城县知县。考朝城县志,创修于明嘉靖时邑令周鲁。再修于万历时县令张泾。又五十余年后,邑人孟兆熊以个人之力重新纂辑邑乘。稿成,然未

  • 西岳华山志

    见《华山志》。

  • 春秋左传类对赋

    一卷。宋徐晋卿撰。晋卿生卒年及里贯失考,宋仁宗皇璠中为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此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郑樵《通志·艺文略》、焦翚《国史经籍志》等书都不见著录。朱彝尊《经义考·

  • 耻躬堂文集

    二十卷。清王命岳(约1610-1668)撰。王命岳,字耻古,晋江(今福建厦门)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累官至刑部给事中。有《耻躬堂文集》。是集为王命岳诗文合集。凡二十卷,文十九卷,诗一卷。集中

  • 隅园集

    十八卷。《薠川》集 八卷。明陈与郊(1546-1612)撰。与郊,字广野,号隅阳,别署玉阴仙史,亦署高漫卿。浙江海宁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官至太常寺少卿。因母忧而归故,不复出。著述颇丰。其传奇

  • 苇航漫游稿

    四卷。宋胡仲弓(生卒年不详)撰。胡仲弓字希圣,号苇航,山西清源人。约咸淳二年(1266)前后在世。其生平仅从本编诗中得知:进士登第,官会稽知县,不久罢归,浪迹以终,故以苇航漫游名其稿。其行事则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