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体唐诗

三体唐诗

六卷。宋周弼(1200-1257)编。周弼字伯弼,汶阳(山东汶上)人。周文璞之子。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在浙东一带为官。十七年辞官,周游江湖。著有《汶阳端平诗隽》。本书选唐诗。其曰三体者,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首载选例。七言绝句分七格。一曰实接、一曰虚接、一曰用事、一曰前对、一曰后对、一曰拗体、一曰侧体。七言律诗分六格。一曰四实、一曰四虚、一曰前虚后实,一曰前实后虚,一曰结句、一曰咏物。五言律诗分七格。前四格与七言同,后三格一曰一意、一曰起句、一曰结句。宋末风气日薄,诗家多不工古体。故赵师秀《众妙集》、方回《瀛奎律髓》所录者,无非近体。周弼此书亦复相同。所列诸格,尤不尽诗之变。而其时诗家授受,有此规程,存之亦足备一说。考范晞文《对床夜语》曰:周伯弼选唐人家法,以四实为第一格,四虚次之,虚实相半又次之。其说四实,谓中四句皆景物而实也。于华丽典重之中,有雍容宽厚之态,此其妙也。昧者为之,则堆积窒塞,而寡于意味矣。此编一出,不为无补。后学有识高见卓、不为时习薰染者,往往于此解悟。间有过于实而句未飞健者,得以起或者窒塞之讥。然刻鹄不成尚类鹜,岂不胜于空疏轻薄之为。使稍加探讨,何患古人之不我同也。又申明其四虚之说及前实后虚、前虚后实之说,颇为明白。乃知周弼撰是书,盖以救“江湖末派”油腔滑调之弊。与《沧浪诗话》各明一义,均所谓有为言之者。旧有元释圆至注,疏陋殊甚。此本为高士奇所补正。虽未能本本元元,尽得出典,而文从字顺,视旧注差清整。有《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唯室集

    四卷。《附录》一卷。宋陈长方(1108-1148)撰。陈长方,字齐之,号唯室先生,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曾官江阴县学教授。长方父陈侁,与游酢、杨时、郑浩、陈侁等交游颇深,

  • 史载之方

    二卷。宋史堪(生卒年不详)撰。史堪,字载之,蜀(今四川)人。北宋政和进士。精医业,治病屡有奇验,为宋代医林高手。此书又名《指南方》。上卷中有论治伤寒证之四失,论辨深刻,足以针砭庸医。下卷中有治涎治痢之

  • 四书解诗经

    一卷。清代范士增撰。是卷以《四书》成句解《诗经》。如以“王道之始也”解《关雎》全旨,以“思之弗得弗措也”解“求之不得,展转反侧”,以“一家仁”解《麟趾》全旨,以“恐惧乎其所不闻”解“鸡即鸣矣,朝即盈矣

  • 重修镇平县志

    六卷。清潘承焯,吴作哲修,王应亨纂。潘承焯,湖南安乡县人,举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任知县。吴作哲,甘肃阶州人,举人,乾隆四十七年(1782)任知县。旧志创修于明代县令胡会宾,康熙、雍正四次相继重

  • 春秋传驳

    一卷。北魏贾思同(?-540)撰,姚文安、秦道静述,清马国翰辑。据《魏书·贾思同传》,贾思同任侍讲,国子博士辽西卫冀隆传服(虔)氏之学,上书驳难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六十三事。贾思同服膺杜注,驳斥卫冀隆

  • 潜斋医书五种

    二十六卷。清王士雄(18081867)撰。王士雄字孟英,又字梦隐,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祖王学权通晓医理,撰《医学随笔》,后改为《重庆堂随笔》。祖父王永嘉、父亲王仓曾加以整理、

  • 史部

    自魏晋以后,图书目录分类为经、史、子、集四部。史部著录各种体载的历史著作。《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宋史·艺文志》皆分为13卷,《明史·艺文志》分为10类,清《四库全

  • 马经通玄方论

    见《司牧马经痊骥通元论》。

  • 无弦琴谱

    二卷。元仇远(1247-?)撰。仇远字近仁(或作仁父),号山村民,一号华山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咸淳年间就有诗名,与白珽并称“仇白”。元初隐居于钱塘。后出为镇江路学正。大德八年(1304)任溧

  • 三续掖县志

    四卷,首一卷。清魏起鹏修,王续藩纂。魏起鹏字绍程,江西南昌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六年(1890)任掖县知县。王续藩,邑人。魏起鹏掌掖县后,见掖志自道光二十三年知县杨祖宪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