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黄嵬山割地划界

黄嵬山割地划界

宋辽边界纠纷事件。庆历“增币”后,辽继续恃强争界,不断在河北、河东二边制造事端。宋之河东与辽之蔚(今河北蔚县)、应(今山西应县)、朔(今山西朔县)等州接界。宋太宗以来辽即不断越界侵耕蚕食。到神宗熙宁时实际边界已从古长城南移三十余里,至于宋朝代州黄嵬山(今山西原平县崞阳镇西南)北麓。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三月,辽又遗使至宋,诬称宋侵辽界,要求重新划分疆界。七月,宋廷派吕大忠、刘忱等与辽使共同勘定河东界止。辽使坚持蔚应、朔三州与河东应以分水岭土垄为界,而经双方当面案视,根本没有所谓土垄。宋使据理驳斥辽国蓄谋侵界,辽使恼羞成怒而返。次年三月,辽一面点集兵马威胁,一面再派使至宋,逼迫宋廷接受以土垄为界的条件。五月,宋再遗熟悉边界历史地理形势的沈括赴辽交涉划界事宜。辽坚持以黄嵬山天池为中心划界。双方经六次激烈争辩,沈括列举双方过去在边界所立石峰(界桩),并出示双方往来公牒等确凿证据,申明河东边界早已划定,黄嵬山天池从来在边界之南宋朝境内,据理驳斥辽国的蓄意讹诈,拒绝其索地划界的无理要求。七月,辽使又来宋威逼。神宗惶惧动摇,深怕宋辽战争再起,无法收拾,遂改派善于酬对的韩缜为特使,按辽意图,割黄嵬山以北地东西七百里予辽。

猜你喜欢

  • 海陵改制

    金海陵王完颜亮即位后, “疏忌宗室”,先后以“谋反”罪杀完颜秉德、唐括辩、宗本、宗懿、撒离喝、宗义等女真贵族,吸收一大批汉、奚、契丹、渤海等族封建士人参政,同时大力改革政治军事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其主

  • 红巾军

    ①北宋南宋之际,河东泽(今山西晋城)、潞(今山西长治)一带人民自动组织抗金“忠义社”,以红巾为标志,号“红巾军”。后扩大至河东大部及河北、陕西等地。声势浩大,组织相当严密,又熟悉地形敌情,故能屡败金兵

  • 修筑铁路之争

    清末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大论争之一。1880年(光绪六年)中俄边境吃紧,应召入京商议军事的淮军将领刘铭传条陈“急造铁路”,指出铁路“于用兵尤不可缓”,并提出修筑北京至汉口、北京至浦口和北京至沈阳、北京至甘

  • 李定国抗清

    清初张献忠余部的抗清斗争。李定国是陕西榆林县的农民,从十岁参加起义,张献忠死后,他坚持抗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以前,李定国、孙可望等向桂王表示愿与明政府联合抗清,遭到桂王政府的拒绝。后南明政府

  • 中统元宝交钞

    元代纸币名。简称中统宝钞、中统钞。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十月开始印行。面值分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一贯文省、二贯文省十等。法定以银为本,钞二贯同白银一两。

  • 宋平荆湖

    宋初攻灭荆南(又称南平)与湖南两个割据势力的战役。宋太祖采纳谋臣赵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建策,锐意统一全国。高氏统治下的荆南和周氏割据的湖南,地狭兵弱,但地处中原王朝与后蜀、南唐、南汉之间,战

  • 凌烟阁图功臣像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和表彰多年来随他征战和治国的二十四位有功之臣,命令把他们的像画于三清殿侧的凌烟阁。二十四位有功之臣为:赵公长孙无忌、赵郡元王李孝恭、莱成公杜如晦、郑文贞

  • 祺祥政变

    见“辛酉政变”。

  • 后赵

    十六国之一。羯族石勒建立。前赵政权内乱之时,石勒占据冀州(今河北高邑西南)之地。光初二年(公元319年),石勒自称赵王,后又改称皇帝。定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石勒死后侄石虎继帝位,迁都于邺(

  • 阿巴哈依图界约

    中俄边界界约。《中俄布连斯奇条约》签约后,中俄双方派出界务官,勘分了中俄中段的整个边界,设置了界标。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十月二十三日,订立《阿巴哈依图界约》,确定了从恰克图向东至额尔古纳河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