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史家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美誉。隋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为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在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贞观年间 (公元627年——649年),唐太宗时时以隋亡为戒,注意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为避免覆舟之祸, 他勤于政事,励精图治,轻刑简政,休养生息,使百姓安居乐业,并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科举制,认真选拔人材,恢复封建经济。他的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王珪等各有所长,均为一时之俊。他认真听取批评意见,善于纳谏,修明政治,致使社会安定,人口骤增,封建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天下太平的景象,故旧史家誉之为“贞观之治”。

猜你喜欢

  • 三定江南

    周玘镇压农民起义、消灭地方割据势力的战争。晋惠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 张昌在江夏郡(治今湖北云梦)率众起义,派石冰率部分农民军进攻扬州、江州(治今江西南昌)。封云在临淮(治今江苏盱眙东北) 起义

  • 审计院

    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直隶于总统的财政监督机关。1912年暂设审计处,1914年改审计院。按《审计法》,其职权为:稽核支出、审计决算、检查国库、簿记、官产、国债。法律规定严密,但统治者可以通过特殊方式借

  • 麟德之变

    麟德元年 (公元664年)唐高宗欲废武后之事。参见“武周代唐”。

  • 正卒

    汉代规定男子从二十三岁起须服兵役二年。一年在本郡服役,称正卒;另一年戍守边境或到京师宿卫皇宫,称戍卒或卫士。其余时间为预备兵,至五十六岁始免役。

  • 至正通宝

    元代铜钱名。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开始铸造发行,与历代铜钱并用。又印行新的中统交钞,一贯当铜钱一千文,当至元宝钞二贯。至元钞依旧通行。至正十一年,于河南、江浙、江西、湖广等行省及济南、冀宁(治今山

  • 中法五口贸易章程

    见“黄埔条约”。

  • 唐征薛延陀

    薛延陀为铁勒之一部,由薛、延陀两部分组成。在反抗东突厥的压迫中,其首领被诸族共推为可汗。唐太宗为拉拢薛延陀,册封其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成为漠北诸族盟主,为一强大势力。夷男死,其

  • 甬江之战

    见“镇海之战”。

  • 红巾队起义

    南宋宁宗时川陕爆发的一次士兵起义,四川总领财赋官杨九鼎刻剥兵饷,恣意征调士兵为将领作苦役。士兵怨怒郁积,无所申诉。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闰三月,军士张福、莫简遂在利州路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聚集士

  • 云南河口起义

    清末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河口地处中越边界,是滇越铁路的交通孔道,为铁路工人和游勇聚散之区。控制河口对运输军械和进图全滇十分重要,因而在镇南关发难前,孙中山已着手筹划河口起义。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