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蒲安臣条约

蒲安臣条约

又称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也称《中美续增条约》。1868年(同治七年)清政府派遣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领使团前往美国和欧洲各国办理交涉。蒲安臣抵美后,于7月28日(六月九日)擅自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在华盛顿签订该约,共八条,主要内容为:中国于原订贸易章程外,欲与美国商民另开通商行船之路各事,均得自订章程,但不得违反原约规定;清政府得在美国各埠设置领事,美国按照各国例予以优待;两国侨民在对方国内,都不得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两国人民前往对方游历、居住,均照最惠待遇办理;两国人民均可在对方进入大小官学,并受最惠待遇,双方都得在对方设立学堂。这个条约是两个美国侵略分子炮制的,在“平等” “自主”等言词下,美国攫取了扩大掠买华工、加强文化、宗教侵略的权益。1869年11月23日(同治八年十月二十日)在北京互换批准书。

猜你喜欢

  • 北洋武备学堂

    亦称天津武备学堂。清末新式陆军学校。1885年(光绪十一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设于天津。聘请德国军官任教习,经费由北洋海防经费开支。挑选军队中弁目入堂学习,文员愿习武事者亦予录取。课程有天文

  • 黄花岗起义

    清末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亦称辛亥广州起义或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自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萍浏醴之役以来,同盟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人力物力受到很大损失,致使部分会员情绪低落,信心不足

  • 中书省

    官署名。秦、汉初置中书谒者,汉武帝时以宦者为中书令,西汉后期改以士人为中谒者令,皆系皇帝侍从,掌传宣诏命,并非行政机构。曹魏时置中书监、令,始立常设机构,秉承君主旨意,掌管机要,发布政令。后称中书省。

  • 郭谘方田均税

    宋仁宗时清查隐田,整顿赋税的尝试。仁宗即位后,隐田逃税日渐严重,财政窘迫。景祐(公元1034年—1038年)初,大理寺丞郭谘与秘书丞孙琳在洺州肥乡县(今河北肥乡)以千步方田法清丈民田,除无地有租四百家

  • 查嗣庭案

    清代的文字狱案之一。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满洲隆科多的党人礼部侍郎查嗣庭出为江西考官,出题有“维民所止”四字,清政府认为是去掉“雍正”二字之头,下查嗣庭狱。查嗣庭在狱中病死,又下令戮其尸。其亲属

  • 天津电报总局

    清末设立的近代电讯企业。1880年(光绪六年)李鸿章奏准设立于天津,以盛宣怀为总办。设紫竹林、大沽、济宁、清江浦、镇江、苏州、上海等七处分局。中国第一条陆路电线即津沪电线,从天津开始循运河、越长江、经

  • 西南军阀

    护国战争后所形成的与北洋军阀对峙的军阀势力,亦称滇桂军阀。滇系军阀头目唐继尧,云南会泽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在云南新军中任军官,辛亥革命后任云南军政府军政、参谋两部次长,曾率兵入黔一度任贵州都督。1

  • 李傕、郭汜之乱

    东汉末年封建军阀之间的混战。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杀掉董卓。董卓部众尚有十多万人,王允欲解除其武装。董卓部将李傕、郭汜以为王允偏向关东军,倘若解除军队武装, 日后必然要被王允等人消灭。于是以为董卓报仇之

  • 王恭、桓玄之乱

    东晋统治集团争夺权利的斗争。太元二十一年(公元396年),晋安帝司马德宗继位。安帝白痴,司马道子辅政,王国宝参掌朝政。国宝主张削弱地方军镇势力,引起王恭、殷仲堪等人不满。隆安元年(公元397年),王恭

  •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逃亡西安的清朝行在政府发布“变法”上谕,要求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各省督抚“参酌中西政要”各举所知,两个月内详悉条议复奏。袁世凯条奏十条、瞿鸿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