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海都之乱

海都之乱

元世祖忽必烈与元成宗铁穆耳统治时期蒙古诸王海都发动的武装叛乱。海都系窝阔台之孙,合失之子。蒙哥即大汗位后,镇压了窝阔台后王的反抗,海都心怀不满。蒙哥死,海都支持阿里不哥,对抗忽必烈。阿里不哥败降,海都返叶密立(今新疆额敏东南)一带封地,与术赤后裔诸王相勾结,于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发动叛乱,建窝阔台汗国。为牵制海都,忽必烈曾册封察合台曾孙八剌为察合台汗国之汗。但八剌败于海都后,又与之结盟,海都势力更加扩大。至元七年,八刺死。至元九年,海都立八刺子笃哇为汗。二者互相勾结,在西北地区不断骚扰。至元十二年,忽必烈命右丞相安童辅佐皇子那木罕镇守西北,蒙哥子昔里吉,诸王脱脱木等随行。至元十三年夏,昔里吉与阿里不哥子药木忽儿等发动叛乱,拘系那木罕与安童等,并东犯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忽必烈急令南下攻宋的元帅伯颜北征,击败昔里吉,收复和林。诸叛王或兵败被俘,或被迫归降。至元二十一年, 那木罕、安童获释回朝。至元二十四年,乃颜之乱发生,海都连连窜扰,与之配合。至元二十六年,海都军进逼和林,围攻皇孙铁穆耳。同年七月,忽必烈率军亲征。海都自知不敌,慌忙逃遁。忽必烈回大都后,命伯颜、玉昔帖木儿等先后主持西北军事,海都势力被逐出金山(即阿尔泰山)之外。成宗即位后,海都、笃哇虽几度企图卷土重来,但终为政府军所败。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海都败死。大德七年,笃哇投降。大德十年,海都子察八儿被迫归附。这场叛乱终被平息。

猜你喜欢

  • 济州河

    河名。元代大运河的一部分。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开始由阿八赤主持开凿,至元十八年至二十年又由奥鲁赤主持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浚修。该河从济州(今山东济宁)向西北至须城安山(今山东东平西南),全长一百

  • 府兵制

    西魏、北周、隋、唐时期的一种兵制。西魏大统年间(公元535年—551年)宇文泰采用鲜卑族的八部之制,立八个柱国大将军,由其中的六个实际分别统领军队。每个柱国大将军,督两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

  • 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东汉政权崩溃以后,儒学独尊地位发生了动摇。一些知识分子把老庄思想与儒家经义相糅合,以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形成一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玄学最早的代表人物是曹魏时期的何晏

  • 教军起义

    见“号军起义”。

  • 乃颜之乱

    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蒙古诸王乃颜发动的武装叛乱。乃颜系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塔察儿国王之孙。其分地以哈刺哈河(今哈尔哈河)流域为中心,据辽东大部。乃颜自恃地广人众,图谋起兵反叛。至元二十三年(

  • 厘金制度

    厘金原是清咸丰初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而额外加征的一种商税,后为旧中国沿用多年,成为定制。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所需军费激增,各省捐输不能满足需要。为解决军需困难,帮办江北军务雷以諴采纳幕客钱

  • 韩德让执政

    辽太祖阿保机攻占蓟州时,玉田地主豪族韩知古降辽,受命总管汉人事务。其子韩匡嗣于景宗时又先后任上京留守、南京留守、摄枢密使。匡嗣子韩德让先以代父镇守南京(今北京)大败宋兵有功,擢为辽兴军节度使、南院枢密

  • 汲桑起义

    西晋时茌平农、牧民起义。永兴二年(公元305年),汲桑和石勒在茌平率农、牧民起义,进行反晋斗争。起义军攻略诸郡县,杀守令,释囚犯,队伍日益扩大。汲桑率领义军攻克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乐陵、平原等地。数

  • 东汉田庄

    东汉时出现了豪强地主聚族而居,自给自足的田庄。田庄的主人是拥有生产资料的豪强地主。劳动者既有田庄主人的宗族、亲戚、宾客,也有徒附和奴婢,他们平时生产,农闲习武。田庄种植谷物菜蔬,饲养牛马牲畜,植树养蚕

  • 韩原之战

    春秋时期秦晋间的一场战争。晋惠公未即位前,为换取秦穆公答应派兵护送自己回国,曾许诺割让黄河以外的五个城邑给秦国,但事后反悔。晋惠公四年,国内发生饥荒,曾请求秦国输入粮食,秦国慷慨地答应了,但第二年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