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景廷宾起义

景廷宾起义

《辛丑条约》签订后,直隶广宗知县魏祖德等地方官吏勒索“摊派赔款”,激起群众抗争。广宗县北东台村武举景廷宾被推为联庄会总团头。在钜鹿县待机再起的义和团首领赵三多与景廷宾决定联合行动。直督袁世凯欺骗群众,将魏祖德撤职,换上赵馔任广宗知县。赵分化联庄会,拉拢景廷宾不成。袁世凯于1902年3月3日(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派军进攻东台村,景廷宾指挥联庄会奋起还击,打伤营管带鲍贵卿。由于出现奸细,又有庄头动摇,景廷宾堂弟景贞等牺牲,助手刘永清负伤。景廷宾率众突围转战钜鹿,与赵三多所率义和团余部会合。4月23日(三月十六日)在钜鹿县厦头寺正式起义,提出“扫清灭洋”、“官逼民反”的口号,参加起义的约三、四万人,推景廷宾为龙团大元帅,刘永清为副元帅,赵三多为主将,参加过义和团的南和县水月寺老慈和尚(原名郝振邦)为军师。起义军攻威县,破官军,声威大振。直、豫、鲁三省交界饥民、游勇、义和团余部纷纷加入。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压力下,令袁世凯派出所部武卫右军等新军, 由段祺瑞、倪嗣冲统率“进剿”。德、日军四千余人、法军二千三百余人也由北京开往广宗“助剿”。起义军在中外敌人夹击下转战河南成安、临漳(今属河北省),陷入重围,景廷宾被捕,并于7月25日(六月二十一日)在威县英勇就义。赵三多不久亦被叛徒出卖而牺牲,起义失败。景廷宾起义转战直,鲁、豫三省二十四州县,扬起“扫清灭洋”的旗帜,表明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把反帝、反封的斗争推进到新阶段。

猜你喜欢

  • 苏四十三、田五起义

    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年间甘肃青海地区回族和撒拉族人民起义。甘肃是回族人民聚居地之一。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甘肃安定(今定西县)回族马明心创立新教,反对“门宦”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

  • 云南事件

    见“马嘉理事件”。

  • 夏朝

    朝代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后氏部落首领禹的儿子启建立。据《史记·夏本纪》言,禹去世前,仍按旧的禅让制以天下授益,但由于益的威望不高,各地诸侯仍属意于夏后氏家族,在禹去世以后,都背益朝启。启

  • 东汉清议

    东汉末年,官僚士大夫中形成了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清议的范围很广,上至公卿,下至士人都在被议之列。对于士人的褒贬,可左右乡闾舆论,从而影响到乡举里选,关系到士人仕途官禄的兴衰。因此士人相率用让

  • 香港工人罢工

    中法战争期间,香港工人以罢工形式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在中法战争期间,香港成为法军的重要补给基地。1884年(光绪十年)9月中旬,被击伤的法舰驶入香港船坞修理,工人立即举行罢工,拒绝承修,并准备将其焚毁,

  • 平定吴元济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彰义镇(即淮西镇,治今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匿不发丧, 自领军务,并发兵四出攻掠。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宪宗发十六道兵讨伐淮西。初战失利,不少朝臣遂主张罢兵休战

  • 安抚使司

    官署名。简称安抚司。隋炀帝时始有安抚大使之号,为行军主帅之兼职。唐前期地方有战争或天灾损伤,派大臣巡视安抚,也往往加以安抚使之衔。后期则不复置。宋初诸路有用兵等事,则以朝官出任安抚使。后渐成定制,诸路

  • 李斯《谏逐客书》

    战国末年,李斯向秦王嬴政提出的停止驱逐客卿(在秦国作官的外国人)的建议。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韩国苦于秦国的讨伐,乃派水利工程专家郑国做间谍到秦国,修灌溉渠(即郑国渠),令费人工,从而不能向东

  • 李法良起义

    明初湖南农民起义。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建北京宫殿,所用木料,多采自南方各省。吏部侍郎师逵在湖南役使十万民工入山采木,待民工十分苛刻,民不堪命。永乐七年,江西人李法良,以弥勒教为掩护在湖南湘潭组织

  • 明朝

    朝代名。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八月,朱元璋北伐军进占大都(今北京),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同年正月,朱元璋改元洪武,定国号为明,都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永乐十九年(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