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后周

后周

朝代名,五代之一。公元951年,后汉权臣郭威灭后汉而建立的王朝。郭威出身贫寒,后应募从军,先后随石敬瑭、刘知远征战,屡建功绩,官至后汉枢密使、邺都(今河北大名)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后汉末年,吏治败坏,将相之间互相倾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底,隐帝刘承祐一日之间即翦除权臣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三人,尽灭其族,又密遣使臣赴邺都,欲杀禁军大将王殷和郭威。郭威等被迫起兵反叛,率军南下,攻克开封,隐帝为乱军所杀。郭威请李太后(后汉高祖刘知远妻)临朝听政,议立刘知远之侄、武宁节度使刘赟为帝。后郭威诓称契丹南侵,遂受命率禁军北上抵御。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将士哗变,拥郭威为帝,返回汴京。刘赟行至宋州(今河南商丘),被杀。次年(公元951年)正月,郭威即帝位,改元广顺,国号周,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郭威注意革除弊政,澄清吏治,发展农业生产。其养子柴荣继位后,继续进行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国力渐强。遂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西取后蜀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县)、阶(今甘肃武都)、成(今甘肃成县)四州,南收南唐长江以北十四州六十四县之地,北复契丹所占淤口、益津、瓦桥三关及莫(今河北雄县南)、瀛(今河北河间)、易(今河北易县)三州。疆域较前四代为大。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柴荣病死,年仅七岁的恭帝继位。次年,为禁军大将赵匡胤取代。后周亡。历三帝,十年。

猜你喜欢

  • 唐平高昌

    唐平定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的军事行动。高昌地处中原与西域交通咽喉,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敦煌人张孟明始为高昌王。唐初,汉人麹氏为王,各项制度均仿中央王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其王麹文泰朝

  • 中英北京条约

    原称《中英续增条约》,1860年10月24日(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英国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恭亲王奕訢代表清政府在北京礼部大堂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签订。共九款,除了承认中英

  • 廷议

    明代阁臣与各衙会议大政的制度。为发挥官僚佐政和供咨询的作用,明代使“廷议”制度化。凡遇国家大事及推举文武大臣,则命内阁官与各衙大臣进行集议。参加的官员为阁臣、九卿、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以及有关文武官

  • 更名田

    又称更名地。清政府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下令,将一部分原来明藩王所占土地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永为世业。即承认农民对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号为更名田。第二年,又鉴于更名田内, “输粮之外,又纳

  • 清太宗改制

    清太宗皇太极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进行的改革。皇太极继位后,在政治上加强集权, 建立起一个权力集中的强有力的政权。在军事上,为加强八旗兵的战斗力,扩大兵源和平衡满族八旗旗主、贝勒们的军事势力,创

  • 海防之议

    1874—1875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绪元年)清政府内关于海防问题大争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殖民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遍告危机。1874年(同治十三年)美日联合侵略台湾,清政府以承认日本侵略

  • 满文

    满族的文字。女真族初无文字,金太祖仿契丹字创制女真大字,熙宗又制女真小字,盖皆脱胎于汉字。至清时其字均已失传不用。清太祖时,始仿蒙古字制满族文字,太宗时又附增圈点而字渐增多,是为满文,当时称为国书。其

  • 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武灵王改革军事的措施。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为了兼并领土,进攻中山(都灵寿,在今河北平山三汲乡),防备北方的燕国、东方的东胡、西方的林胡、楼烦以及秦、韩等国,召见楼缓谋划,进行军事

  • 蔡方起义

    曹魏利城(治今江苏赣榆西)士兵起义。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六月,利城郡士兵,在蔡方等人领导下,举行起义,他们攻占郡城,杀太守徐质,推举当地人唐咨为首领,攻打邻近郡县,发展起义力量。曹魏派屯骑校尉任福

  • 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五霸,一作五伯,通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