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诗词百科>郑谷

郑谷

【生卒】:851—909

【介绍】:

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年另有842年或849年之说,误。郑史子。幼聪颖,能赋咏,得马戴曹邺等奖勉。咸通十一年(870)应京兆府解试,为主试李频录取。但次年省试落第。后久困举场,与薛能、李频酬和。复与许棠张乔等交游,称“咸通十哲”。一说“芳林十哲”,误。广明元年(880)起,避乱入蜀六年多。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一作乾符三年,误)。景福二年(893)授鄠县尉。乾宁元年(894)迁右拾遗。三年(896)进右补阙。以昭宗奔华州,往从之,居云台道舍,自编其诗三百首为《云台编》三卷。光化三年(900)转都官郎中。约天复三年(903)退居宜春仰山。齐己往访之,因谷为改诗一字,尊为“一字师”。开平三年(909)卒,世称郑都官。谷论诗推崇陶潜、李白,哀叹“风骚如线”,赞许殷璠河岳英灵集》,不满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称赏薛能诗“篇篇高且真,真为国风陈。淡薄虽师古,纵横得意新”(《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诗长于近体,多感伤身世、投赠寄送、写景咏物之作,部分篇章揭露时弊,哀伤战乱,同情民生疾苦。语言浅切明白,风格清新婉妙,颇有入情切景佳句。但格调较卑弱,又多用“僧”字入诗。“独绝句是一名家,不在浣花、丁卯之下”(清贺裳《戴酒园诗话又编》)。北宋初多以其诗教小儿。代表作《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海棠》等是唐诗名篇。《鹧鸪》尤著,谷以此称“郑鹧鸪”。《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云台编》三卷、《宜阳集》三卷,《宋史·艺文志八》著录《国风正诀》一卷。今传《郑守愚文集》(一作《云台编》)三卷。《全唐诗》编诗四卷,《全唐诗补编》补三首六句;《唐文拾遗》存文一篇。傅义有《郑谷诗集编年校注》,黄明等有《郑谷诗集笺注》。事迹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九。赵昌平有《郑谷年谱》,王达津有《郑谷生平系诗》。

西汉隐士郑子真,耕居于谷口,时称“郑谷”。后因以“郑谷”泛指隐居地。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参见“郑子真”。

【生卒】:848?~909?

【介绍】:

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谷幼聪颖,骑竹之年即有赋咏。屡举进士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避乱入蜀,羁旅巴蜀荆楚间。光启三年(887)进士及第。历官鄠县尉、右拾遗、右补阙,仕终都官郎中,世称“郑都官”。天祐元年(904)弃官归隐宜春仰山书堂,后卒于北岩别墅。谷工诗,曾受知于马戴李频等人。咸通中,与许棠张乔等人交游酬唱,世称“咸通十哲”。有《鹧鸪诗》盛传,人称“郑鹧鸪”。其诗擅长五七言近体,多为咏物写景、送别酬唱及感叹身世之作,虽气骨稍弱,而能取熔多家,自成清丽浅切,多韵致格调,且有悲凉之气。欧阳修谓“其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其易晓,人家多以教小儿。”(《六一诗话》)谷自编其诗为《云台编》3卷,今存。《全唐诗》存诗4卷。《全唐诗补编·续拾》补诗3首,断句3联。

猜你喜欢

  • 杜腾云

    【介绍】:见杜稜。

  • 王仲舒

    【生卒】:762—823【介绍】:唐代散文家。字弘中。并州祁县(今属山西)人。排行十。少客江南,与梁肃、杨凭游,有文名。贞元十年(794)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拜右拾遗。改右补阙。累迁吏部员外郎。贬

  • 丙廷尉

    指西汉丙吉。丙吉于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右监,故称。豆卢回《登乐游原怀古》:“至哉丙廷尉,感激义弥敦。”

  • 别苏州二首

    【介绍】:刘禹锡作。禹锡大和五年(831)为苏州刺史,八年罢任移汝州,诗即离任时作。第一首写留恋之情,第二首写离别之感。诗以流水、秋风状别时之景,而“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写别情有数层含意,盖三年

  • 渚宫乱后作

    【介绍】:郑谷作。当作于僖宗乾符六年(879)左右。渚宫,春秋时楚国之别宫,在今湖北荆州。前四句叙问乡人故居经兵乱后的情况,后四句乃是乡人应答之语,一问一答,真实反映了唐末兵寇横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 成相

    《荀子》篇名。此篇论君臣治乱之事,故诗文中用以抒发个人对政治的抱负。顾况《闲居怀旧》:“骚客空传成相赋,晋人已负绝交书。”

  • 云门寺

    寺名。①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云门山上。刘长卿有《云门寺访灵一上人》诗。②在今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北云门山上。参见“云门⑤”。

  • 济江篇

    赞扬别人诗作之辞。语出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倾想迟佳音,果枉济江篇。”耿?《送郭正字归郢上》:“济江篇已出,书府俸犹贫。”亦作“济江什”。欧阳詹《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

  • 温岐

    【介绍】:见温庭筠。

  • 破眼

    围棋语。指点眼,即破坏对方的眼位。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之十七:“何处春深好?春深博弈家。一先争破眼,六聚斗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