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玄奘

玄奘

【生卒】:600—664

【介绍】:

唐代高僧、翻译家。俗姓陈,名袆。通称“三藏法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乡)人。出身儒学世家,备通儒家经典。十三岁出家,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学习佛教经典。深感各师所说不一,经典译本不全,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太宗贞观元年(627)从长安西行,历尽艰辛,游学南亚各地,访谒名师,探索佛典和婆罗门经典。十四年(640)在印度那烂陀寺主持讲座,蜚声南亚。次年春动身回国,十九年(645)抵达长安,受到太宗召见。玄奘西行往返十九年,旅程五万里,到达一百三十八“国”,带回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他组织译场,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从事译经工作,专精夙夜,不堕寸阴,直到逝世前一个月才辍笔。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玄奘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身体力行,译文力求切合原作,而又通俗易懂,风格精严凝重,颇具特色。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西行取经游学所见所闻,涉及这些国家的幅员大小、都城规模、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艺术、语言、文学、货币、国王、宗教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的印度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文笔简洁生动,骈散兼行,流畅而雅致,在初唐散文中可称上乘之作。有季羡林等的校注本。其所译经典保存于《大藏经》中。其著作《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原作已佚,今仅存《三类境》、《真唯识量》、《论五种不翻》。《全唐文》存文一卷又九篇。事迹见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卷四、《旧唐书》本传,参杨廷福《玄奘年谱》。

【生卒】:602~664

【介绍】: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苦研佛法。感于各师说法不一,贞观三年(629)自长安西行至印度,从戒贤学习,被推为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通三藏十德之一,仅次于戒贤。后游学南北印度,声誉日隆。贞观十九年归,主持翻译佛经,并将《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并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其西行见闻。乃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唯识宗)开山鼻祖。《续高僧传》有传。《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5首。

猜你喜欢

  • 落日江边笛,残春岛上花

    【介绍】:张乔《送友人归江南》诗句。“落日”、“残春”既点出送别的时间,又渲染出离别的气氛。“江边笛”、“岛上花”又从听觉、视觉上进一步描绘出离别的情景。

  • 韩诗证选

    李详著。一卷。作者在《韩诗证选序》中云:“唐以诗赋试士,无不熟精《文选》,杜陵特最著耳。韩公(愈)之诗,引用《文选》亦夥,惟宋樊汝霖窥得此旨,……余据樊氏之言,推寻公诗,不仅如樊氏所举,因条而列之,名

  • 郭慎微

    【介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曾任李林甫主书记,历官金部郎中、司勋郎中、知制诰等职。与祖咏、王昌龄等有交往。《全唐诗补编·续拾》收其诗1首。

  • 裴廷裕

    【生卒】:?—907?【介绍】:唐代文学家。廷,一作延。字膺余。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中和二年(882)登进士第。大顺时,累官右补阙,奉诏与柳玭、孙泰等修撰宣宗实录,逾年而修例未成,遂独采宣宗朝耳目

  • 蒋俨

    【生卒】:610—687【介绍】:唐代文学家。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明经及第。贞观中,为右屯卫兵曹参军。太宗征高丽前,出使高丽,被囚六年。高丽平,归授朝散大夫。历幽州司马,以善政擢会州刺史。再迁殿

  • 星落

    ①天星隐没。李绅《趋翰苑遭诬构四十六韵》:“日倾乌掩魄,星落斗摧枢。”②古代认为人间英杰皆上应天星,故以“星落”喻名人死亡。方干《哭秘书姚少监》:“寒空此夜落文星,星落文留万古名。”

  • 颜鲍

    南北朝时著名诗人颜延之和鲍照的合称。杜甫《遣怀》:“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

  • 赋体对

    日僧空海把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归为一类,称为赋体对。《文镜秘府论·东卷》:“赋体对者,或句首重字,或句首叠韵,或句腹叠韵,或句首双声,或句腹双声。如此之类,名为赋体对。似赋之形体,故名曰赋体对。”参

  • 归萤入草尽,落日映窗沉

    【介绍】:李端《宿山寺思归》诗句。上句语出《礼记·月令》,古人认为腐草化为萤,此处反用其意。二句描写秋夜万物皆息的景象,烘托了山寺的静谧空寂,表达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思归情怀。

  • 黄须

    见“黄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