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站>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鸭绿江

鸭绿江

水名。一作鸭渌江。因水色若鸭头色而得名。汉称益州江、马訾水,晋曾曰箭(剑)川江,唐始见其名,亦别称洗袍河(传唐太宗征高丽过此,曾以江水洗征袍,因名)。发源于今吉林省东南中朝边境之白头山,流经吉林省长白山朝鲜族自治县、浑江市临江镇、集安县,在浑江口入辽宁省宽甸县境,曲折西南流,过丹东市南注入黄海。全长795(一作844)公里。其流域为古朝鲜和貊族分布区,西汉至唐初为高句骊境内大水。高丽国亡后,今丹东市以北地旋入渤海国境,为渤海西京鸭渌府地。此水为渤海※“朝贡道”之一段,渤海常以船载熟铜等物,顺此江出黄海至登州(今山东省蓬莱)与中原居民交换。辽金元三朝,江水东西分布着众多女真部落,下游为该三朝驻兵屯田之所。元末以后,遂渐成为界河。明中叶后,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一带成为建州女真的聚居地,后扩展至其下游以西地。今丹东市、凤城、新宾等县,为满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猜你喜欢

  • 新罗道

    渤海王城赴新罗国的通道。为渤海5条对外交通干线之一。渤海赴新罗的道路有东、中、西3条,此指从渤海王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陆行,经南京南海府抵新罗的中路(东、西两条皆为沿海岸线的水路,且东属“日本

  • 苏四十三

    1729—1781清代撒拉族、回族联合反清起义领袖。原籍河州(今甘肃临夏),祖辈迁居青海循化(治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平民出身。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从师伊斯兰教新教(哲赫林耶门宦)首领

  • 肇州屯田万户府

    见“肇州”(2482页)。

  • 花翎

    即孔雀翎。清代官员的冠饰。以孔雀翎上的一目晕为一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眼多为贵,以得此种翎顶为殊荣,其中满洲、蒙古官员居多。清初,以宗室亲王、郡王、贝勒的地位特殊,均无戴翎之例;贝子、固伦额驸(

  • 安国寺等收支帐

    敦煌吐蕃藏文文献。见《敦煌吐蕃文献选》伯字1118号卷子。此号分两纸帐单,上部藏文11行,下部另纸2行。系敦煌安国寺财务收支帐据,收支来自寺院之水磨、油坊、庆典助缘及购田费等。内载:“猴年孟夏四月十四

  • 塌塌房

    仡佬族旧时住屋。贵州省遵义、广西隆林等地仡佬族传统房屋。一般用树枝作屋架,四壁用土或竹编作墙。用茅草盖屋顶,屋较低,屋檐离地数尺,室内照明昏暗。今已不多见。

  • 傣绷

    族名。云南耿马、澜沧一带傣族的自称。因使用傣绷文而得名。参见“傣”(2242页)、“傣族”(2244页)。

  • 诺伙

    解放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的贵族等级和主要统治者。彝语音译。“诺”意为黑色,该族以黑色为贵;“伙”意为群体,因其自认为是彝族的主体,故亦含有主体之意。汉语称“黑彝”。自诩血统纯洁高贵,严禁本等级与被统治

  • 泐国

    参见“景龙金殿国”(2225页)。

  • 兀拉

    见“乌拉部”(334页)。